故事的開始,女二就急匆匆的闖進了某機構(gòu)。
辦事人員很有禮貌的說了一句——第一,要先問好,第二,請別插隊。
潛臺詞大概就是,你禮貌不?
說實話,個人也很反對粗暴的插隊。
但莫名其妙,對辦事人員的“禮貌”,也感覺不太舒服。
接下來的另一位辦事員,更加有禮貌。
沒預約,你來什么來啊。
這相當官方的說法,讓人無言以對。
或者,在辦事員的眼里,懂禮貌,排隊,預約,這些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兒啊,難道這都不懂?
是啊,這有什么問題。
可是,如果你耐心看完(不,你大概只要堅持半小時),你就能明白,為什么會有人“不懂禮貌”,“亂插隊”,“不預約”。
女二的遭遇,其實大概都發(fā)生在每一個弱勢群體的身上。
你說要交材料,好,沒問題,我交。
可是一轉(zhuǎn)眼你說交哪兒了,我也不知道保留個證據(jù),委屈不委屈?
你說要排隊,好沒問題。你們朝九晚五,自然可以保持紳士風度,我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上廁所都是急匆匆,哪里來的時間?
你們周末上班不?
你說要預約,好,沒問題,我們不約。
這事兒都火燒眉毛了,你說等預約,預約完了,房子都燒沒了,還有意義?
女二就是這么個粗俗又不講道理的人。
這一切都落在女主的眼里。
但女主也沒打算做什么,她也正自身難保。
看女主的簡歷,相當?shù)牟诲e,當年的法學院高材生,如今再就業(yè),遭遇到的尷尬,真的是尷了個尬。
這位典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主兒,想成為白領是不太可能了,保潔行業(yè)了解一下,而且,即便是你愿意,也要看人家要不要用你。
在這方面有豐富經(jīng)驗的辦事員,說得比較直白。
工資啥的就別談了,996什么的也別計較了,007可是必須的。
女主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來到了人才市場。
如果說,辦事員的說法還是比較溫婉的話,到了人才市場,這才是刺刀見紅的開始。
工作不僅要做好,還得準時。
馬兒既得跑,還得不吃草。
女主的第一份工,就在甲方爸爸和老板的無理取鬧下,無疾而終。
其實女主很委屈,早前我大小也是個白領,要不是老公找了小三,何至于淪落至此。
可是,現(xiàn)實容不得你賣慘。
可是,這完全不符合邏輯啊,只要細心一點,就能發(fā)現(xiàn)女主的氣質(zhì),完全和她編造的故事不搭。
真相很快就敗露了。
得知女主真實身份的,是開始的辦事員。
之后女主結(jié)交的一些朋友里頭,沒有一個能發(fā)現(xiàn)真相,奇不奇怪?
一點也不奇怪吧。
辦事員屬于“有閑”階級,看書或許也是一種標配,知名作家,多少也得知道幾個。
而女主的“朋友們”,每天被生活壓榨得渣都不剩,沒有時間,沒有心情,閱讀,對他們而言,是個遙不可及的事兒。
女主結(jié)交的第一個朋友,來自人才市場。
這哥們有點意思,買了一輛車,因為一些相關費用問題,被拖走了,想贖回車,把費用交上來啊。
女主覺得很納悶,有了車,工作起來也方便很多啊。
況且費用又不是很多,實在不行,找朋友借一下也行。
若是有有錢的朋友,可以啊。
這……,活生生的不想話題繼續(xù)是不?
女一和女二,雖然在開場就有了交集,但結(jié)識還是保潔培訓的過程中。
等到兩人成為朋友,還要在很久以后。
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一點半,那些抱怨996的,可以收聲了。
而且,女二沒有車,每天通勤時間一小時,那個時候還沒公交車,咋辦?走路。
此時的女一,已經(jīng)搞了一輛車,可以順便載女二上下班,一路上,走路上班的,不在少數(shù)。
而且,這些“不在少數(shù)”,在凌晨五點半,就得遭受盤剝。
這是一個女一在“體驗生活”時,絕對沒有想到的境況。
女主的第二份工,是在輪渡上保潔。
部門主管直言不諱,這里“和地獄一樣”,一分半鐘,必須搞定一個床鋪的清潔、換床單、疊被等工作。
或許,你可以在一分半內(nèi)搞定一個,但230個,你能保證全程不停歇的搞定?
相比之下,女主更愿意打掃廁所,哪怕是廁所里頭更加烏煙瘴氣。
不過,即便是這樣,女主只是“新來的”,想選擇打掃廁所的自由也沒有。
如此繁重的工作,女主還有心情,回家的路上到海邊放個風,游個泳。
作為一個作家的浪漫,這完全可以理解,無論工作怎樣,對她而言,不過是一種采風,現(xiàn)在的艱苦,都是將來的話題,新書的銷量。
而在生活中慢慢習慣的女二,一臉的懵逼。
在倆人的交往中,女一發(fā)現(xiàn)女二背地里翻她的包包。
為什么?
女一開始糾結(jié),出于作家的浪漫情懷,女一構(gòu)建了無數(shù)的版本。
但,沒有一個版本和事實搭邊。
整個故事,如作家所說,她知道了弱勢群體的糟糕現(xiàn)狀,所以想親自體會一下。
在她的“實地采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是“令她無法想象”的真相。
這個群體,無論是從年齡,還是從身份,還是從種族,都無法劃出一個明顯的界限。
每一個人,都在被“失業(yè)”壓榨。
其實,相關的社會問題,在《全職》中也有體現(xiàn)。
然而,《全職》給了女主一個溫柔的善意。
而本故事是結(jié)結(jié)實實的冰涼。
女主在沒能及時下船時,選擇躲進頭等艙逍遙,對她而言,不是什么壓力,即便被發(fā)現(xiàn),貌似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而陪她一起瘋的女二和小姑娘,如果被發(fā)現(xiàn),大概就沒這么好運。
三個人相約以后每年的這天,都要如此折騰一番,到最后,大概也只是一個笑話。
女主完成了她的書,她感謝很多人,她戴著女二送她的生日禮物。
然而,又有什么改變呢?
她的書說不定能引發(fā)一些共鳴,能引發(fā)一些思考,但生活還是如此繼續(xù)。
女二想著和女主再打掃一次衛(wèi)生,這“沒有意義”。
她們注定是女主“突發(fā)奇想”的一時靈感罷了。
后臺回復“913”,看完就舒服了。
在每個人生階段遇到的沒個人好像都能講出一套他們自己的處世之道,遇見一個個人好像穿破一層層的泡泡,雖然說到底,那泡沫是什么呢,也不過是那個特定時刻的自己對他人的瞬時濾鏡。
所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其實好難界定。
作家身份是真嗎? 那這場實驗性的偽裝究竟真純粹是社會調(diào)研,還是處在浮華光鮮的“知識分子“圈層想要感受血肉真實的自己的一場冒險?
去一個可以隱姓埋名從頭開始的北方小鎮(zhèn),遇到的伸出援手和橄欖枝的人是真嗎? 那些困境是一時的偽裝嗎?又或者其實作為主動掉轉(zhuǎn)身份的她,也就是那一刻的真實了,它們是一個個真實的生活切片,去掉背景和個人歷史,每個當下的困境,和困境里給予溫暖的人都真實的無可非議。
那么這樣交錯的友情是真嗎? 不知其真實身份的工友們,感情被欺騙了嗎? 雖然女主最后決斷的作出了看似冷酷的選擇,但也并不與友情的真切相沖突啊。 在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買醉,這其中的珍貴,難到只建立在同有一種社會地位和困境的前提下嗎?
可能越認真去看一個當下,那個當下就越顯得簡單,那么所謂的真情實感,又或者所謂的謊言和偽裝,就不至于需要一種不顧一切的瘋狂來證明了。
比諾什的演技真好,場景里的每個角色設定也都飽含真切和溫情,本片的大角度還是很打動人?。?/p>
答案是,真的很困難。
就像Marianne和Chrystèle一樣,因為Marianne需要找到一個工作,而Chrystèle需要車來接送自己回家,她們決定互相幫助,后來也有了很多共同話題,也漸漸成為了關系很好的朋友,但是這樣的關系其實真的只能稱為萍水相逢,而絕非真正的友誼。真正友誼必須建立在兩個人對時間,生活方式和金錢觀念的理解上。
影片中,即使工作非常忙碌,Marianne依然能夠堅持記錄和寫作,因為她希望更多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筆去了解這些生活的非常困難的人,依然會隨性的繞路去欣賞兩棵像是在交流的樹木,覺得他們非常藝術(shù),她依然會在冬天下海游泳,Chrystèle雖然能夠做到陪伴,但是她本身是并不能明白這種行為的價值和意義,以及他們給人帶來的美的感受的。只有多年積累,通過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自我要求不斷培養(yǎng),才能夠讓人獲得這種感受美,把生活變成藝術(shù)的能力。
而且兩個人對于金錢的觀念也不同,這是必然的,因為Marianne來體驗生活,她對工作的需求是為了了解底層人民,體驗他們的不易與艱辛,雖然身無分文,但是目標和自己堅定的毅力會幫助她度過難關,而Chrystèle更多是一種沒有選擇,為了孩子,為了生活,努力活下去的狀態(tài)。
她們還有太多太多不一樣了,Marianne在影片中大多數(shù)時間都穿著修身得體的羊絨毛衣,剪裁合適的深色外套,象征著她知識分子的身份,作品中雖然沒有說明,但是我們可以猜測,Marianne的未來依然會去寫自己關心的社會現(xiàn)象,去進行下一段探索,去實現(xiàn)自己對社會的擔當,而Chrystèle則可能真的在這個像地獄一樣的船艙里度過一生,變成像船上老人那樣,因為長久的疲勞和隨意的飲食,變得肥胖臃腫,肌肉隨意的下垂著。
在未來的某一天,Marianne和Chrystèle可能會在船上再次遇見,她們會像老朋友重逢一樣,開心的打招呼,這段友誼很美好,但是也僅僅如此,她們注定沒有辦法成為彼此依靠,支持,相互理解的那一種人。
更多影評,請關注公眾號:毛茸茸的小陳同學
以前和一位長輩一起吃飯,他說他不喜歡吃南瓜。60年代的時候,天天吃南瓜,現(xiàn)在一口都不吃。
還說了這么一句,你們這些年輕人,感受不到饑餓的感覺。
就算你們一天、兩天不吃飯,你知道自己第三天會吃到飯,不會餓死。
真正饑餓的恐懼,你餓了一兩天,第三天的飯還沒有著落。
作家體驗窮人生活,也是一樣的。
窮人的生活過不下去,作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真正的窮人了?
=======================================================================
資本主義國家,底層的生活就是干打掃衛(wèi)生這種工作。
中國現(xiàn)在的底層,一家人的重任,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
因為主演是朱麗葉·比諾什,才會去欣賞法國電影《烏斯特雷姆》,原因嘛,導演?,斉HR·卡雷爾為什么要給電影安排一個我們讀起來特別費勁的片名?
電影好看,就去按圖索驥——原來,這是根據(jù)弗洛倫斯·奧貝納斯的小說《烏斯特雷姆的碼頭》改編而成的電影。那么,將片名意譯成“兩個世界之間”或者“失業(yè)風暴”,都辜負的原著作者特意將地名標注在封面的一片苦心,因為弗洛倫斯·奧貝納斯的愿望是,非??陀^地再現(xiàn)發(fā)生在烏斯特雷姆碼頭的故事。而當?,斉HR·卡雷爾決定將《烏斯特雷姆的碼頭》影視化,他不想放棄弗洛倫斯·奧貝納斯這樣的良心作家隱藏在文字里的社會責任,寫作者因此來到了臺前,她就是由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作家瑪麗昂。
因此,我為我看完第一遍電影后在筆記本上留下的那句話,感到不好意思。那句話說:索性讓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角色真的喪失了經(jīng)濟來源,不得不充當清潔女工來維持生計呢?
倒不是因為《英國情人》、《藍》、《布拉格之戀》等著名電影的女主角,成為清潔女工后不肯放棄優(yōu)雅、高貴的扮相,從而顯得與清潔女工的形象格格不入。就像年近花甲的朱麗葉·比諾什從來不肯操心自己臉上的皺紋又多了幾許一樣,她也不為角色的背景而刻意改變自己的舉手投足,奇怪的是,朱麗葉·比諾什還是那個朱麗葉·比諾什,一踏進《烏斯特雷姆》成為馬里昂以后,除了拿起清潔工具打掃衛(wèi)生時因角色設定動作故意顯得特別笨拙外,這個女演員儼然已是一名生活在法國社會底層的女性。索性讓馬里昂成為失敗作家、不得不去做清潔女工來養(yǎng)活自己——倒是生出這樣念頭的觀影者,非常不愿意接受這樣一種事實:清潔女工竭盡全力也換不來衣食無憂的生活,是一種社會常態(tài),而非偶發(fā)事件。
假如不相信《烏斯特雷姆》所呈現(xiàn)的清潔女工的生活現(xiàn)狀真實不虛的觀影者,大概也不能接受電影的結(jié)局:馬里昂充當清潔女工期間所經(jīng)歷的一切成為一本書后,把與之同甘共苦過的姐妹請到了新書發(fā)布現(xiàn)場。然而,最應該出現(xiàn)的克里斯丁卻沒有現(xiàn)身。失望并且倍感失落的馬里昂不甘心地將目光投向了遠處,她看見了自己與克里斯丁共同的朋友路易斯。馬里昂起身向前,被告知克里斯丁正在烏斯特雷姆等她。這可就叫馬里昂犯了難,哪怕放棄新書發(fā)布會后循例會有的酒會,她也不能拋下特意趕來的那些清潔工姐妹吧?但馬里昂還是跟隨路易斯來到了碼頭。
問題來了:在馬里昂下沉到清潔女工這一職業(yè)的過程中,克里斯丁究竟給過馬里昂什么樣的幫助,才能讓作家放下酒會和其他朋友?
將《烏斯特雷姆》看到這里的影迷心知肚明,在電影中與其說是克里斯丁幫助了馬里昂,不如說是馬里昂給了克里斯丁很大的便利。
克里斯丁是個單親媽媽,且是3個孩子的母親。為了養(yǎng)活3個孩子和自己,克里斯丁必須選擇小時工資最高的活兒,那就是去??吭跒跛固乩啄反a頭的游輪上清潔客房。對克里斯丁這樣的清潔女工而言,豪華游輪就是地獄,每晚,豪華游輪??吭诖a頭,清潔工們就得趕緊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時間內(nèi),完成打掃工作,為此,他們平均每4分鐘就得打掃完一個房間,具體事項包括換好四個鋪位的床單、被套、枕套,還得擦干凈馬桶、洗手臺。從天色擦黑干到東方既白,下班后他們一個個都累到抬不起手來……而克里斯丁還有另一個難題。實在是囊中羞澀,克里斯丁只能每天步行去碼頭上班,單程需要1個小時。想象一下,步行1個小時將耗費掉克里斯丁本就不夠用的體力?所以,當好心人借給馬里昂一輛雖破舊不堪但能正常行駛的汽車后,她又心甘情愿地讓克里斯丁搭車,馬里昂給了克里斯丁什么的幫助,顯而易見。那么,意外獲知馬里昂的真實身份后從此避而不見親密相伴了一段日子的“同事”,克里斯丁究竟在作何感想?
要付房租,要替3個孩子掙學費,克里斯丁的日子的確難過。無論單親媽媽的身份設定暗示著什么,但克里斯丁從不沒有為自己的過往汗顏過,所以,她絲毫也沒有覺得,趁馬里昂不在車里偷偷翻檢她包里的錢夾確認馬里昂的生日,會引起旁人的懷疑。她也不會因為馬里昂在回家路上看見大海自然而然躍入其中暢游一番的閑情逸致,而疑惑馬里昂從作家到清潔女工之中有沒有隱情。接過克里斯丁為她準備的生日禮物之后,馬里昂說那句“到死也要戴著它”的誓言時縱然激動之情已經(jīng)溢出了銀幕,克里斯丁都沒有想過要去破解暗藏在其中的馬里昂真實身份的草蛇灰線,為什么?克里斯丁的生活邏輯非常簡單,真實地活著,所以,她才那么痛恨懷假裝跨越了兩人之間社會距離的馬里昂。
倒是抱持“索性讓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角色真的喪失了經(jīng)濟來源,不得不充當清潔女工來維持生計”觀點的我們,明明知道作家與清潔女工之間有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卻還幻想意外會彌合兩者之間的鴻溝。
所以,《烏斯特雷姆》的結(jié)尾是點睛之筆。
跟隨路易斯見到克里斯丁以后,馬里昂問兩人的關系還能不能回到從前?克里斯丁拿出一件橘色的馬甲示意馬里昂:穿上它,再跟我們?nèi)ビ屋喩献鲆煌砬鍧嵐?,我們就還是好姐妹。
看到這里,我故意按下暫停鍵,設想接下來馬里昂會怎么辦?她當然會接過克里斯丁遞過來的橘色馬甲,跟著克里斯丁和路易斯上了船……這是一個多么好的電影結(jié)局?生活盡管苦澀,總有不期而來的意外會給生活加點糖。只是,《烏斯特雷姆》的創(chuàng)作者更相信,令人驚喜的意外很少光顧這個世界失意的人群,完成了一本關于清潔女工真實生活狀況書籍的馬里昂,再踏足游輪只能是豪華客房的客人,而克里斯丁注定只能繼續(xù)做她的清潔工。那條作為生日禮物的項鏈,雖然還掛在馬里昂的脖子上,且很有可能永遠在那兒,但馬里昂與克里斯丁的生活軌跡因為一本書而重疊后將再無相交的可能,這就是《烏斯特雷姆》表述的那個社會的常態(tài),雖令人痛恨也卻叫人無可奈何。
一個良知知識分子的現(xiàn)實生活體驗之旅。不喜歡用底層社會這個詞,都是平凡人普通人一般人,都是在承壓生活之下的勞碌奔波用力活著。法國社會或者西方社會,不像移民、留學、賣房中介小視頻里那樣美好,普通人的生活在哪里都是不容易的,一樣要計算著時薪才能安排接下來的生活,一樣要三班連軸到?jīng)]有公交車還不能遲到早退,一樣要被老板罵著蠢貨還要繼續(xù)手頭的工作,一樣忙碌得只能散養(yǎng)孩子更遑論撫慰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這樣,他們?nèi)匀槐S猩屏?、真誠和熱忱對待朋友的美好心靈。上一次看現(xiàn)實題材的法國電影是《全職》,兩部影片都是從女性體力勞動者的角度去展現(xiàn)經(jīng)濟不景氣大環(huán)境下就業(yè)困難和失業(yè)危機帶給人們的不安全感,不煽情,不回避,不美化,用真實的力量讓觀者感受現(xiàn)實的殘酷和人的無力與無奈。法國電影人透過鏡頭表現(xiàn)普通人喜怒哀樂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眼淚流量和年齡成反比,共情濃度和年齡成正比眼淚和共情的比例,呈人性比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冷漠地社會歧視。雖然生活在冰冷的世界中,但她們內(nèi)心更多的是善良和溫暖。
3.5。一場女作家對于缺乏保障的勞動雇傭模式的短期體驗,也是一次放下知識分子身份、感知社會真實困境的生存實踐。當那個法國電影里常見的漂亮法國完全失去蹤影,沒有矯飾的底層生活浮現(xiàn)在銀幕之上,作為觀眾,其實會感到意外,同時也會被影片的謙和姿態(tài)以及落地務實的敘事節(jié)奏所打動。
電影一開始沒多久,我的眼淚就開始忍不住,是這部片子多么好吧?我不知道。友誼能經(jīng)歷階層的考驗嗎?didier eribon在《回歸故里》里講述道,很難。能理解她們發(fā)現(xiàn)女主竟然是“體驗生活的作家”時感受到的背叛,對于她們來說,作家所謂的寫出作品“讓更多人知道”簡直是個笑話,因為人們一直都知道這個系統(tǒng)對于底層的壓榨,只是選擇視而不見罷了,而這樣的“體驗生活”后,她便可以回歸自己原本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了,她們之后的生活像無法相遇的平行線一樣,不再有任何交集。
法國版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
比諾什醫(yī)美級別的演技!看她打掃衛(wèi)生好入迷啊有點想求她直播給她刷火箭!有一瞬間差點以為比諾什和單親媽媽會是兩個在田野中相認的社會學家……
#LFF Juliette Binoche 素顏洗廁所還是那麼有魅力,難怪pizza man 第一眼便看中她,後來向她告解不忠也是老實得可愛。直線抽擊中產(chǎn)虛偽以及對下層的獵奇剝削,去戲院看法國電影的是中產(chǎn),影評人更是不善生產(chǎn)、中產(chǎn)之中的中產(chǎn),註定無法討好,卻異常有力的文本。電影並非完美,但其創(chuàng)作動機已值五星。她生活勞碌累得連看海放空的時間都沒有,她累極卻仍能吐出incapacitated 的高級詞彙。她偷看她銀包是一份單純關懷,她卻心底懷疑窮人只會偷錢還故意裝大方只收她油錢23歐元。中產(chǎn)階級的小恩小惠,在勞動階級眼中比一切來得更羞辱。兩個世界之間,只有對立,沒有磨合。
哈哈哈哈,法國人的電影就是這樣,雖然拍的是清潔工,但視角依然很中產(chǎn),就像《巴黎夜旅人》設定同樣是(真)離婚家庭主婦,但依然不失浪漫情懷,和肯·洛奇的小確幸比起來還是有點居高臨下,雖然最后諷刺了一波,就像是子女交換《變形記》,她們永遠不會是一個世界的人,片子也不是拍給勞工看的,又是一場中產(chǎn)自嗨。
紀實是殘忍的,希望挖掘,希望有所刺激,但那歸根到底都是一場「人祭」,也許可以點燃一些所謂的尊敬,但為了那一點可能的另眼相看,永遠會有道德困局在。與低階層的友情可以伴隨自我降格的某種感動,但本質(zhì)的脆弱甚至虛偽,注定在褫奪過后千瘡百孔。很難過的,但是曾經(jīng)的卷煙、海灘、幸運草項鏈、頭等艙香檳,有過多么潔白的快樂呢?快樂到一輩子都不忍觸碰了。
船艙內(nèi)的連結(jié)抵不過現(xiàn)實身份的鴻溝,在那個時刻,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褪去價值武裝的中產(chǎn)短暫解放了世俗的情感壁壘,她和觀眾同時意識到了自己關懷的虛偽和真正物質(zhì)機理的匱乏——所以電影才建立了一個如此脆弱閃耀的烏托邦,比諾什于美好中窺見真實世界之可怖之后流下的眼淚反證了兩段生命無法真正交錯融合的挫敗,可以說,作家體驗生活敘寫故事的動機與沉浸光影片段的我們別無二致,同「活在當下」,觀眾對情景的自由迷戀勝過了言說論證的表達,這種打破了目的性、強大的、保守秘密的視線復活了角色千言萬語的告白,人物就此被創(chuàng)造發(fā)生。正如生活的魔力并不在于奇遇的瞬間,而在于幻象的破滅,它打消了現(xiàn)代人潰縮在符號內(nèi)的孤獨,讓傳統(tǒng)法式情節(jié)劇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早早在中途偏離軌道,駛向那虛無,其剝離關懷直視虛偽的姿態(tài)足以讓當代大部分現(xiàn)實主義觀察蒙羞。
7.5。最后比諾什那一句:“這沒有意義”是非常清醒絕望的,人注定只能是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自己生活的親歷者,盡管她會在零下的海水游泳,會在喝酒后渴望某種永久。人性和階層屬性不會完全對焦,但愿也牽扯不清,她的知識分子身份又加劇了這中間的各種牽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在當時是真實的,大概也只能如此了。
關于田野調(diào)查的道德考量,揭穿身份后收尾有些太急了,還可以多展開一下。比諾什的演技真的沒話說了
好看,簡短有力,有對社會議題的冷靜窺探,也有對人情羈絆的深入體察,結(jié)尾也不拖泥帶水,反而非常有力道,進一步展現(xiàn)出“兩個世界”的貫穿主題。這個導演的技巧挺好的,比諾什演的也好,感覺片子質(zhì)量入圍去年戛納主競賽也不掉鏈子的。一些喃喃自語的旁白看似多余,其實更是一種社會學報告式的提煉,兼具主觀和旁觀性,偶有溫情,但時刻都殘酷。
就想知道一件事,中國有拍清潔工的電影嗎?結(jié)尾大好
這其實比拍照者是否要幫受害人好多了一個層次,患難之中的友誼是否更牢固?大概不會打破階級的隔閡。其實友誼也是體驗生活的一部分吧,體驗結(jié)束便很難尋回。很有意思的切入點,法國社會底層生活真的很苦,可能每個地方都一樣吧
去年就很期待的電影。會被他們之間的amitié 感動,悄悄準備生日蛋糕,偷偷在一等艙里喝酒,約定著以后每年都這樣聚在一起,但是最后的戛然而止一點也不意外,就算還帶著你送的四葉草項鏈,也不會再上船用4min收拾一個船艙了,畢竟是不同的階級。
窮人自尊太過強大,富人感情太過廉價。本是不同世界的人,誰也別對誰有期望,相識一場,好好過自己余生!
3.5分。
oh 結(jié)局不錯?兩個世界就是兩個世界
比諾什的“清潔女工手冊”。知識分子為創(chuàng)作而體驗底層生活,最怕的其實是謊言被揭穿的那刻。女主既收獲了友誼也背叛了友誼,社會寫生最終輸給了階級鴻溝,哪怕共情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