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電影缺了很多在小說里能反映情感的細節(jié)
小說文字里能體會到的零碎情感,在電影里不見了蹤影。
在Ashima深夜接到家鄉(xiāng)打來的父親病逝電話的那個鏡頭,丈夫所應做的動作完全錯了順序。小說里,丈夫在決定告訴Ashima父親去世消息前,先是摟抱住她,將膝蓋靠在她膝蓋的弧度中,然后說出了消息。而電影里,丈夫卻先說出了消息,再去抱妻子?!@完全就是兩回事。
“他還是搖頭不語。少頃,他摸到床上她這一邊,緊緊抓住她的手;他握得那么緊,都有點令人生痛了。他把她摁在床上,趴到她身上去,他的臉扭向一邊,身體突然顫抖起來。他就這樣抱著她,好一陣子。她以為他要關燈,愛撫她。然而他卻告訴她拉納幾分鐘前所說的事情,拉納不忍心親口在電話上對姐姐講:昨天晚上,她父親在床上玩翻牌游戲時,心臟病突發(fā)而去世了?!?br>
電影缺了很多在小說里能反映情感的細節(jié)。
看了小說再看被改編成的電影————是種極大的風險。
2 ) 每代移民都有每代移民的思想
別說移民外國,
就拿國內的深圳來說,
20世紀80年代初期及中期,從內地到深圳的第一代移民,
以及他們的在深圳出生,在深圳受教育的孩子們(第二代深圳移民)
同樣不一樣。
比如:前者從不跟別人說是深圳人,而說**人,現(xiàn)居深圳;
而后者則曰:我是深圳人。。。。。。。。。。。。。。
3 ) 小記
目前看過最好的關于跨文化(移民)身份認同的電影之一。片子提出的問題,比片子本身更有趣。
從第一代的父母移民印度,面對與自己國家生活迥異的文化和環(huán)境,其中的種種差異,在文化的輕微對撞下才顯現(xiàn)出來。到第二代的兒女面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渴望融入美國文化,到因父親去世的顛覆(tricky的是,“傳統(tǒng)”成了Gogol認同的支點,但所幸故事沒有停留于此),娶了印度裔的妻子(但她骨子里更像是個西方人)卻看不到真正作為“一個人”的她。母親選擇放開她的孩子們,尋找自己的自由;Gogol也才在雙重身份認同的失落下,真正面對自己(“第一次覺得自由”)。
幾段臺詞:
1.
母親的朋友:前幾天我在讀Joseph Campbell的書,他說你感到迷惑的時候,就應該閉上眼睛,想自己最快樂的時光,不是樂昏頭的那種,而是深深感到喜悅的時光。那叫做 following your bliss。
2.
父親:跑這么遠結果沒有帶相機,那就記在心里好了。你會記得今天嗎?
Gogol:要記得多久呢?
父親:記得一輩子吧。記得你跟我走過這段路,我們一起到了一個地方,下面再也沒有路了。
*倒是很喜歡Mushmi的角色,是電影里第一個勇敢跳脫“印度傳統(tǒng)”的人,追求個人所認同的文化(但不是建立在為逃脫原生文化,或順從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礎上的),渴望被真實地看見regardle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片子的老少兩代倒是可以很好地討論下傳統(tǒng)。傳統(tǒng)之于父母,并不是某種抽象的、異文化刺激下所形成的認知,而是十分具體的、夾雜著個人經驗的細節(jié),是他們面對異文化時一方面感到新奇、另一方面有所保留的底色。這底色和西方主流文化之間的沖撞,成了兒子渴望逃離的原因;而兒子后來因迷失而訴諸的“傳統(tǒng)”更像是某種應激反應,群體性、包含想象的成分,也因此,Mushimi的離開才打破了他的保護罩(M比他勇敢,更大膽地擁抱西方文化、離開(但非逃離)印度文化),迫使他第一次直面自我?!螢閭鹘y(tǒng)?所謂“傳統(tǒng)”如何被訴說,被解讀?(群體性/個體性,人與文化之間的距離)
*有機會看原著。
4 ) Asian Americanness in an Adopted Home City
This is a review that I wrote a long time ago. I was checking and recycling the trash from my old blogs when I found this article. So here we go again: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felt touched in U.S. until I watched this film tonight. I was kept in the mood of being in the cinema and I could not stop myself from talking to two Bengali-like strangers on the Cambus about the film. Unlike "Slumdog Millionaire", which inserts flashbacks of the ghetto memories into a pastiche of TV quiz show clues with perfect beats and well-shaped structures, "The Namesake" drags its audiences into the story without a hint of formalism. Setups are non-detectable until they are reinforced aga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film. The story flows naturally, starting with the Father's encounter of a train wreck, the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see the world that he got from the old man who is not lucky enough to survive, and his complex of Nikolai Gogol.
"Everything after that is a gift." The father says to his confusing son, whose name, rather than identity, seems to be more bothersome to himself. The film develops as the son gradually finds his Asia Americanness of being in a second generation of an immigrant family.
Racism is merely mentioned. Xenophobia is overwhelmed by nostalgia. The filmmaker attempts to deal with life in the context of an immigration family in New York city, and it is successful in shunn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s that ar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stressed. The film achieves the epistemological level of finding freeness as its final resolution - Ashima's going back to her homeland and learning singing from the master again.
5 ) 喜歡《同名人》的五個原因
導演:米拉·奈爾,喜歡她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和《欲望與智慧》,只看過這兩部,她的其他作品都將列入清單,沒新的印度電影就找出來看~
取景地:豪拉大橋、豪拉火車站、加爾各答老城、恒河、泰姬陵……雖然只在加爾各答呆了很短的時間,但是卻一直念念不忘~后來又看了不少與加爾各答有關的電影,比如:《雄獅》、《巴菲的奇妙命運》、《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當然,這部《同名人》在此取景的篇幅也不比它們少~
演員:伊爾凡·可汗,喜歡他的《起跑線》、《午餐盒》、《穿越大吉嶺》和《少年派》,他拍了不少寶萊塢文藝片,深得我心~其實一直很好奇,為什么伊爾凡·可汗生于齋浦爾,卻很少拍攝在拉賈斯坦邦取景的電影~
劇本:由拉希莉同名小說《同名人》所改編,最近實體書店,和各種線上媒體都在推這本書,果然改編的電影很對胃口,小說自是不必多說~
臺詞:
跑這么遠結果沒照相,要怎么辦?那就記在心里好了。你會記得今天嗎?要記得多久?記得一輩子吧,記得你跟我走過這段路,我們一起到了一個地方,下面再也沒有路了。
25年來,我一直想念著印度的生活,現(xiàn)在我會想念在這里的生活……
6 ) 逃不脫的命運
我看完之后是另一種感覺,我覺得全篇不僅是在描述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生活,也是在描述主要人物們早就被名字所“定義”的命運。gogol從出生開始一被子都在嘗試打破自己命運的限制,但是從來都逃不出命運的囚籠。他一被子都在嘗試做一個美國像Maxine一樣的美國人,但是生活的種種總會把他拉回現(xiàn)實。而這一切都如小說標題一樣跟名字有關。
他小時候曾經有機會丟棄gogol這個名字,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而錯失。當他上高中和大學,他意識到了自己名字給自己帶來的與眾不同,所以把自己介紹稱Nickhil,并且還正式改了名字,但是當他父親在他生日與他談話時,他意識到了自己名字的分量,再一次產生了猶豫。他后來和Maxine Retliffs(我認為作者在這里是故意在玩一個文字游戲,retliffs讀起來像reckless,意味著他們家不像gogol一家這樣有著這樣那樣的culture barrier和identity issues)的戀情也是在逃離自己在家庭中受限制的生活,逃離“被定義”的人生,但是由于父親的突然去世,他又再一次體會到自己對父親應盡的責任,選擇了陪著亡父的空宅而疏遠了Maxine,從而再次回到Bengali life-style中。后來Gogol認識了moushumi,一個受西方教育的印度女人,這似乎不僅滿足了家族的期待也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但是最后結果證明這只是一段錯誤的婚姻(有一點有趣的是在以moushumi為第一人稱做敘述的那一章里,moushumi在提到Gogol的時候用的都是“Nikhil”這個名字,也就是說,但是在她第一次遇見Gogol的時候,她卻是以Gogol的身份認識的他。名稱的變化,親疏的變遷)(還有一點有趣的是,Gogol自己也曾經跟一個已婚人士發(fā)生過婚外情,這是上天的安排?)。
總而言之,Gogol一被子都想跳出Bengali的生活方式,跳出Ganguli的家庭牢籠,讓自己成為像Maxine一樣的reckless的美國人,但是現(xiàn)實一次次提醒他,你是Gogol,你有一個很有意義的來自于你父親的名字,你應該以Gogol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是nikhil那樣(跟女人一夜情,融入美國家庭的生活,與一個在巴黎學文學的女子的婚姻,這都是他以nikhil的身份出現(xiàn)時的表現(xiàn))。你只是一個Bengali,你的命運如此,并且不可逃避。
順帶一提,另一個角色Ashima,也是個被名字“定義”的角色,她的名字Ashima,就想樓主所說,代表“無拘無束,沒有疆界”。盡管Ashima一生都在追尋家庭的意義,把家庭的永遠放在第一位。她想念Bengali的家庭,但是親人朋友一個個離去,自己也遠離生活了19年的地方千里之外;他想在美國建立自己的家庭,可是丈夫的突然死亡讓他的家庭不可能完美。于是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當她終于離開丈夫呵護,要獨自做決定時,她毅然決定一年中半年在美國生活,半年在印度生活。因為她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家,他只能把自己劈成兩半,各分一半,而這樣看起來她有兩個家,實際上她一個也沒有,只是一種“無拘無束,沒有疆界”,這是她的名字給她的命運的定義。
這部電影是我翻譯的第一部非英語片子。最開始不想接,畢竟關注印度電影的人遠沒有好萊塢多,后來是“移民”“文化”這兩個字讓我接下了這部片子的翻譯??吹絚d2果戈理參加父親葬禮在削發(fā)的時候邊翻邊哭,鍵盤都是濕的。畫面是果戈理的臉和父親的臉在不停的切換,重合,那么的相向;旋律是rap的不羈,但歌詞卻滿是移民或者可以說是美國所有非白人人種的心酸,無奈,反抗和吶喊。我喜歡探討文化沖突的片子,片子里第二代移民對自身文化的認識與覺醒以及第二代移民和父輩們的矛盾沖突那么的尖銳,但是這種尖銳在片子里一次又一次的化解。
三哥的傳統(tǒng)保存得真好~華語電影有這類作品嗎?除了推手?
文化沖突題材有愛
很細膩的演出,感動了很多次,豆瓣演員表上面漏掉了最重要的角色,演媽媽的塔布。
沒讀過原著的話4星,因為剛讀完原著,所以知道原著也是非常跳躍,就不會那么在意電影劇情的零散了。感人至深..
自我尋根的旅程
一般
很為父母輩的愛情感動!
又見加爾各答&同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親切
阿什瑪聽聞剛戈里的噩耗時,站在鄰居門前的石板路上痛哭的情景真是很touchy。
印裔女導MiraNair的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國的生活~有個細節(jié):上中學的果戈理在餐桌前抱怨自己的名字時,同樣的食物,父親用手抓,而兄妹倆則用勺子。還有,看到“熟人”—教室里的韓國人,《后窗驚魂》里凱爾的死黨~
尋找我們的根基
描述一代移民與二代移民之間的跨文化適應,對於母文化與地主文化的認同與歸屬。不需要特別由印度觀點出發(fā),只要觀察其跨文化適應與親子間情感的交流就會有所收穫。影末的 For our parents who gave us everything 讓我深深感動。
印度人在美國,情感細膩,不錯!
不同種族移民都會感同身受的一部佳片。出于個人原因,我是被感動得不行。10 out of 10
less subtle than the book in terms of the story line, but beautifully made nevertheless. Love Karl Penn!
Better than expected, the 2nd half was surprisingly good.
印度人的情感好細膩
這部影片極其流暢,像詩歌一般美麗。加上印度音樂,簡直不可思議,我真的誤解了傳統(tǒng)印度音樂,被歌舞片給騙了。把歌聲放慢,直達人心,還以為是神傳來的話語。從果戈里父母的身上看到了我爸媽的影子,愛無法用語言表達,與父輩的代溝,我們用冷漠來面對,他們束手無策,我們更不思進取。不知道怎么說,總之這是我最近看到最好的片子。
Not everything in the US 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