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媚權”的電影
乍一看,《老師·好》并不是一部賣相太好的電影,雖然該片的主演和監(jiān)制是相聲界的大咖于謙。于謙老師的觀眾緣一向挺好,不過在此之前,他在影視劇中都是以配角出現(xiàn),并未單獨挑過大梁。該片的導演張欒此前執(zhí)導的一部德云社電影《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吩诙拱曛挥?.9分,口碑低到谷底。但賣相一般的《老師·好》在先前的點映活動中倒是取得不錯的口碑,在一家售票軟件上的評分高達9.4分(該售票軟件同樣是影片的出品方,因此客觀性存疑),這給宣傳制造了足夠的噱頭?!独蠋煛ず谩氛娴氖且徊亢隈R佳作嗎,是否值得觀眾一看?
師生關系是影視作品中的一大類別,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都有不少佳作。國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動聽》《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心靈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國產(chǎn)電影也有《孩子王》《燭光里的微笑》《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等。這些電影的主題和呈現(xiàn)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在制造戲劇沖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一開始往往是矛盾、沖突、誤會,但在老師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下,師生之間的堅冰慢慢融化,學生最終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師高大偉岸的形象。
《老師·好》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放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于謙 飾)擔任三班新的班主任。苗宛秋一開始也不討學生喜歡,因為他有著學生討厭的老師的所有典型缺點:刻板、保守、教條、強勢、一言堂、唯成績論、以成績?nèi)∪?,等等?/p>
在對人物的刻畫上,《老師·好》體現(xiàn)出難得的真實,苗宛秋沒有享受到主角光環(huán),他沒有被夸張地美化。相反,電影的前半程對苗宛秋的“缺點”倒是進行濃墨重彩地刻畫。比如影片開篇,通過一個簡單的點名,就將苗宛秋的嚴厲、保守、以權壓人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再如之后的選班長,他也絲毫不理會之前關婷婷對班級的付出,不理會對她自尊心的傷害,也不理會全班同學選擇洛小乙的呼聲,執(zhí)意讓品學兼優(yōu)的安靜當班長。而在第一次自行車風波后,他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洛小乙,僅僅因為他是一個成績差的“壞學生”……
苗宛秋簡直是很大一部分中國式家長和中國式教師的縮影:他們的確對孩子非常認真,對孩子成績高度關注和負責,非常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擁有一個好的人生。但他們問題在于,喜歡打著“為你好”“為了你的學習和成績”的旗號,不遺余力地壓制你的一切創(chuàng)新和自由。因此一到高三,苗宛秋就取消了所有副科,學校文藝節(jié)也不讓學生參與因為要爭分奪秒地學習。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國產(chǎn)師生電影與西方師生電影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個差別。像《死亡詩社》這一類,基廷先生恰恰是反封閉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他教給學生的是浪漫主義的思維和想象,他想讓學生知道的是自由思考的魅力和價值,基廷先生既是教師,更像是引領學生前往自由領地的“船長”。
但《老師·好》不同。中國的師生關系,往往伴隨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親密特征,這有點像父子關系的延伸。在這種價值框架下,老師兼具傳道、授業(yè)、解惑等多重功能,老師對學生就像父母對子女般關愛,學生也視老師為服從和感恩的對象,學生對老師就像子女對父母般孝順和愛戴。二者的關系更近乎壓制-感化。老師一方面以權力“壓制”學生,學生也可能產(chǎn)生叛逆和反對的情緒,但與此同時老師又以愛“感化”學生,讓學生在理解老師良苦用心的同時最終服從。
電影中,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實現(xiàn)對苗宛秋的情感轉變,就源于苗宛秋扮演著類似父親的角色,為學生無私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無論是對“耗子”的募捐,對洛小乙的不離不棄,還是后面為了讓安靜好好學習免費為其他學生補課……
這當然不是說,西方的老師比東方的老師“好”“先進”云云,畢竟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有不同的國情。中國式師生關系的“擬血緣化”既有歷史根源也有重要的現(xiàn)實癥結。《老師·好》后半程也揭示了苗宛秋為何如此重視成績。他1965年參加高考,是當年的省狀元,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但因為家庭成分,他失去了就讀北大的機會,只能就讀師范學校。因此當他的學生們擁有更自由更多元的選擇時,他不免希望孩子們不要錯過改變幸運的機會,因為他深知高考對于命運的意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二線城市的名牌中學,倡導的或許是基廷先生的自由教學,讓學生擁有一切可能性;但在三四線城市以及更廣袤的鄉(xiāng)村地區(qū),基廷先生的自由就顯得漂浮,苗宛秋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實用,這也是為什么每一個三四線城市都有那么幾所“毛坦廠中學”。因為對于這些地方的孩子來說,成績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在追求自由之前,他們必須能夠確保考出去。苗宛秋的教學方法看上去是如此陳舊刻板,也正是如此,電影反倒讓我們窺見中國教育的復雜性與多面性,讓我們窺見“毛坦廠中學”背后的無奈和心酸。
《老師·好》都差點要成為一部有點深刻的電影了,直到電影最后15分鐘的一個反轉,讓它徹徹底底淪為一部狗血又煽情的末流片。本有希望考上北大的安靜意外出了車禍失去了雙腿,她錯過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畢業(yè)照時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責“消失”了。之后電影進入了狗尾續(xù)貂的強濾鏡、慢鏡頭、配樂、MV和畫外音橋段,硬生生將這部電影主題理解為謳歌教師偉大、緬懷青春美好。一個鏡頭切換就是30年后,安靜開了一家書店,她的妝容看上去還是像是19歲,老態(tài)龍鐘的苗宛秋到她的書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傷的配樂中,電影劇終。
這個莫名其妙的結尾,與之前電影的節(jié)奏、情緒和氛圍格格不入,它讓電影原本具有那么一點復雜性、多義性和反思色彩消失殆盡,強行將觀眾拉入一個懷舊的氛圍中,讓觀眾感激并擁抱傳統(tǒng)的壓制-感化式教育。但若失去了批判和反思前提,對這一套教育觀念全盤接受,那么它或許可以培養(yǎng)出應試高手,但不必然會培養(yǎng)出擁有自由且健全人格的學生?!独蠋煛ず谩菲擦髀冻龅膬r值傾向,觀眾需認真辨別并予以警惕。
——首發(fā)澎湃有戲——
看的途中我覺得結局會很平庸,畢竟青春成長片很難拍出什么新意來,可是血崩了確實是沒想到的。
不可否認電影拍出了集體主義觀念下中國學校的那種特有的真實,為時代所局限的家長式作風的老師,物質普遍匱乏下襯托的純潔友誼,至今沒有改變過的「社會主義」式領導。(這里我很克制了,多寫一句就過不了審。)
電影畢竟不是僅作為記錄而存在,藝術對生活的真實應該是有目的的還原,老師好崩在「目的」。如果是普通的平庸結局,那充其量不過是落了為了懷念而懷念的窠臼,然而電影所表達的,確是一種可怕的倒退。
退到了其所懷念的時代更久遠的時候,直言不諱地說,退回到了攔轎喊冤的封建主義時代。要求一部商業(yè)電影具有批判的屬性可能是過分了,但是這么倒這么狠的也是罕見,難道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往后倒假裝自己前進了地球半徑減倒車距離?
一個普通人都看得出的問題,為什么電影主創(chuàng)人員要這么做,要對自己下這種狠手呢。這樣會給他們一個機會,去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的機會,畢竟電影從業(yè)人員會被現(xiàn)實抽,告訴他們幾個大字:創(chuàng)作自由真的只是創(chuàng)作自由四個字而已,如果要讓這四個字符合現(xiàn)實,那應該改成創(chuàng)作合意。
盡管現(xiàn)實如此,拍這種東西就沒有責任了嗎,能站著的話我相信都會站著,可是當有些東西壓得人要彎腰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跪了下來,是不是也不太好呢。
可能我要求太高?反正感覺不到是80年代的高中。 我是1984年進高中的,漢陽縣一中。
自行車,錄音機,黃書包,體育課跳馬,道具這些還行,這些還有點像80年代的場景,,,
不像的有:學校的旗桿,中學生聚眾跳舞,吃考肉串,學生的語氣,同學關系,演員的年齡,黑社會大哥的神態(tài)發(fā)型,,,這些有些是90年代的,有些更晚出現(xiàn),,,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相信看完這部電影的人,對這句話不會感到陌生。
1965年,苗宛秋的老師(張國立飾演),面對苗宛秋以全縣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卻因為時代背景,個人家庭成分限制的原因,與北京大學失之交臂時,說了上面這句話。
當時老師說的這句話,也成了苗宛秋在后來的幾十年里,作為一名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對學生負責的人生指引。
而苗宛秋的教學思想,也在1986-1989年的時光里,傳承給了班里的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王海。
當很多年后,王海站在講臺上,對學生朗讀著優(yōu)美的文字,他應該不會忘記,那個曾經(jīng)帶著這群在青春里迷失自我的孩子們,逐漸走上正途,學會選擇自己的人生的那個人。
那個不遺余力的人。
不得不說,這部片子超出預期,在國產(chǎn)片參差不齊,特別是青春懷舊主題電影爛大街的當下,這部片子,讓我們笑中帶淚。
所以,豆瓣上6.8分的評價,我想是低了。
國內(nèi)觀眾對國產(chǎn)片可以多一些寬容,把標準放得跟國外大片一樣低吧。
當不在舞臺上跟郭德綱插科打諢,趣味黃段子信手拈來的時候,于謙老師,讓我們重新看見什么叫演技。
要不是這次,很多人可能忘了,于謙除了愛抽煙喝酒燙頭,是蒙古國海軍司令的女婿外,他還是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影視圈人。
1995年,于謙從北京電影學院學院影視導演系畢業(yè),是真正的科班出身。2000年開始,于謙涉足影視圈,參演了多部影視劇。(這么些年,于老師參演了德云社的那些影視劇,是造了什么孽)
所以說,你大爺終究是你大爺。
于大爺在這部片子里面飾演的高中班主任苗宛秋,擁有一個詩書氣質的名字,卻是一個十足的精神分裂的人。
人送外號——苗霸天。
就是這個霸天,無論是1989年,還是2019年,都是學生時代的噩夢。
苗宛秋剛接手班級就開始立規(guī)矩給學生下馬威,禁止學生燙頭發(fā)、涂口紅,對倒賣商品甚至是班級里的混混都手下不留情。
于謙的苗老師,一下子就讓我們拋開了那個捧哏形象,他架著眼鏡推著自行車,嚴肅的表情,都給了這個老師形象最明顯的注釋。
也正是因為所有人都經(jīng)歷過學生時代,也遇到過像苗霸天一樣的班主任,所以在電影院里,從小孩到大人,都被片中的一些情節(jié)吸引了。
班主任是怎么樣的存在?
除了那些標志性口頭禪“你們是我?guī)н^的最差的一個班級”“整層樓就你們最吵”“這都是重點”“送分題啊”,還有就是老師的勢利眼。
不可否認,每一個班主任都有明顯的重優(yōu)輕差的毛病,即使是心地再善良的老師。
于謙飾演的苗老師,從一開始就帶著有色眼鏡。這源于他作為老師也作為長輩,對這些未經(jīng)世事不辨是非的孩子們,教導的責任。
每一個老師,都無法容忍學生做學習之外的事情。所以,學習好的學生,在他們眼中,就代表著優(yōu)秀和希望。
苗老師頂住壓力,強行選擇了學習成績最好的安靜當班長,卻拒絕了事事熱心工作積極的關婷婷以及關婷婷推薦的洛小乙。
如果說拒絕關婷婷是出于對安靜的獨寵,那拒絕洛小乙則是直接對于差生的區(qū)別對待。
這一點,在苗老師因為自行車被動手腳之后,怒而直接訓斥洛小乙尤為明顯。
在他眼里,只有洛小乙這種混社會的人,才可能干出如此卑鄙無恥的事情。
這個苗老師,是我們大眾熟悉的老師。也是于謙演技的證明。
無論是教室里初立規(guī)矩提及自己警局有人時的橫,還是操場上與洛小乙對峙時無所顧忌的狠。
于謙的苗老師,是真正的角色再現(xiàn),而不是捧哏的熒幕重疊。
包括后來于謙為了幫助洛小乙找回自我,在小餐館當著本地混混的面,要帶走洛小乙用狠話激怒他時的神態(tài),像極了一個威嚴的父親。
或者說,是領路人。
這部片子的主旨思想,其實并不只是給大家回顧一下校園的青春歲月以及一個難忘的老師形象。
深層次的,以苗老師為核心,從苗老師的老師,到苗老師的學生成為老師,這是一種教育者思想的傳承。
如同《無問西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一樣,老師的作用,一方面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另一方面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xù)。
張國立飾演的老師在苗宛秋因時代限制造成的高考悲劇,而延伸了對人生的疑惑時,說出那句影響苗宛秋一生的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苗宛秋化身苗老師,在校園里兢兢業(yè)業(yè)教書,把自己當年的夢想化成動力,鞭策著學生們前行。
就像那張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通知書,從苗老師手里傳到了最像苗老師的安靜手中,他寄托了自己最大的希望。
只是雖然說1989年的學生,比起1965年對于未來人生方向多了很多選擇,但安靜的悲劇,還是命運最大的嘲弄。如同1965年的夏天一樣,無可奈何。
苗老師的悲劇更像人生。
比起偉光正的教師形象,于謙飾演的苗老師也有些不為人知的一面。
無論是1965年命運的拋棄,還是為人師表時不愿追逐的性格,都讓這個教室里叱咤風云的優(yōu)秀教師,活得比誰都累。
擁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卻最后變成一個對學生兇狠的班主任,學校里無所畏懼,卻在生活中因為洛小乙找到自己女兒而變得像紙老虎。
苗老師也是人,所有的班主任也是人。
有的班主任空有一腔抱負和學識,只能窩在學校的一層矮房子里。
有的班主任教室里嚴肅無比,回到家卻每天忍受與妻子吵架。
有的班主任妻子突然離世,有的班主任,突然撒手人寰。
班主任的威嚴,在學生面前是天然形成的,但在自己的生活中,卻是微不足道的。
拿了多少年的優(yōu)秀教師稱號,苗老師卻得不到一套學校分的房,回到家還要被妻子抱怨。
因為一點事,不明不白地就被辭退。
《老師·好》越往后看,越覺得是教育者的無奈,而不是一個青春的回眸。
曾經(jīng)有文采卻不務正業(yè)的王海,成了延續(xù)教師精神的新引路人。
而曾經(jīng)被寄予厚望的安靜,一場車禍之后,再也沒有考上北大,那個當初覺得一定考得上的學校。
曾經(jīng)嘔心瀝血的老師,最終換了一個小地方,依然做著老師。
時代與命運,往往就是這么可笑。
片中其實有蠻多淚點。
值得肯定的是,都沒有濫情的苗頭,劇情比較簡明,推進順暢。
比如關婷婷不聽勸阻,依然獨自一個人在天臺上練習舞蹈。雖然說是關婷婷想為班級爭得榮譽,其實也是學生時代的關婷婷勇于追尋心中的喜好的表現(xiàn)。
不管怎么說,關婷婷的人生要比安靜和洛小乙以及其他人都要活得明白。
這也是她這個人物在片中形象更為豐富立體的原因。
而安靜,是班級里典型的好學生,人如其名,安靜靦腆羞澀。很難想象,一個班里的班長,真的由安靜這樣的人來擔任會是什么樣。
而洛小乙是班里典型的壞孩子,也就是老師眼中的差生。只是,比起真正的校園,洛小乙這樣的人并沒有那么容易被拉上岸。
除了本身學習基礎導致的未來信念崩塌,很多時候,是沒有一個像樣的班主任和家長去引導。
苗老師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通片看下來,是一部合格的國產(chǎn)片沒錯。
比起純雞湯懷舊青春片,《老師·好》是有看點的。無論是教室里師生之間的矛盾摩擦,還是老師與學生心靈的互通,這個過程,既歌頌了教育精神,也懷念了學生時代的美好。
所以說,這部片子也算是雞湯,但煲得真香,算是有良心的作品。
(于謙可是這部電影的監(jiān)制)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么想說的?
更多電影內(nèi)容關注石墨社(smshe189),喜歡的話請轉發(fā)支持哈!
自我感動式的付出罷了。
別人想變好的時候,百般不相信,不分青紅皂白。別人被逼走了,又不放棄不拋棄了。這和逼良為娼、勸妓從良的行為邏輯有什么區(qū)別。
是,看起來一來一回,最終走向了好結局。但這是在電影中?,F(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在人生三觀和一生性格形成最關鍵的童年時期和青春期,經(jīng)歷過的背叛、不信任、嘲諷需要未來的很長時期來彌補、償還。
這樣自我感動式付出、不懂因材施教、不愿用心感受同學,只知道用戰(zhàn)術勤奮掩蓋戰(zhàn)略懶惰的老師,希望能越來越少,希望我的小孩永不會遇到。
80年代小縣城的孩子打零工能掙50塊錢太魔幻了。那時候省會城市職工月工資不過三十來塊錢,倆十幾歲的孩子,在小縣城打零工都能掙50,還上什么班?都打零工去得了。
更何況那年代還沒加入wto,中國的經(jīng)濟和消費水平不高于現(xiàn)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能不能找到零工給你打都是問題。
還有,85年正是83嚴打的最高潮階段,因為組織跳交際舞被判死刑的馬燕秦就是這一年被槍斃的,學生們竟然敢頂風作案又是蹦迪又是跳舞,還光明正大的參加學校的文化節(jié),學長竟然還給拿獎……這學校怕不是打算起義吧?
劇中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經(jīng)歷過更容易找到共勉,所有錯過,遺憾過的都是豐富的成長歷程,感恩高三
導演講,以前往往是最調皮搗蛋的學生,長大后看望老師的次數(shù)最多,跟老師的感情也最深;老師叫家長,家長來了說的第一句話會是:老師您怎么不替我抽他?。∥野謰尪籍斶^中學老師,他們當年可以帶全班學生騎自行車出去踏青,可惜我和我之后的孩子,教育氛圍、師生關系愈發(fā)變得壓抑和緊張,不會再有這樣亦師亦父的感情了。電影定位在80年代,能看出導演傾注了很多個人感情。每次我看校園青春片會特別注意細節(jié),這部里“班會”兩個空心楷體大字、消失的體育課、校園藝術節(jié)、入團申請書、高考志愿表等很多地方都讓我瞬間穿越回中學時代,而我也曾經(jīng)是老師最明目張膽偏愛和袒護的那個學生。搞語言藝術的人臺詞功都很好,表演也不在話下,于謙演的苗老師有魅力,片中大腕客串也多到驚人。遺憾是新人演員還需磨練,結尾比較草率。
我就想知道于老師的《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能變成蝴蝶因為有的是他娘的蛆》什么時候上映??
真·青春成長題材,教師視覺展現(xiàn)上世紀80年代拘謹?shù)男@教育氛圍,幽默不俗、叛逆放縱,殘酷真實,笑中傷感,唯有以夢落幕。每個人都想做最完美的自己,可惜追求完美需要承受巨大壓力,當醒悟后才懂得只需找準自己的合適位置的道理之時,光陰不再了。影片質量黑馬,但票房不看好,畢竟片名不討巧,需要自來水灌溉。透露個看點:客串陣容數(shù)量和質量比主演彪悍數(shù)十倍!
以前的老師雖然真的會打你但也真的會管你,現(xiàn)在的老師已經(jīng)不敢打你了,但也不會真的去管你。80年代,白衣飄飄的年代,大家都有文化,都有理想。(雖然有于謙,但不是郭老師的電影,放心看)
堅信于謙大爺是相聲圈最會演戲的,畢竟早年間就在影視圈里各種跑龍?zhí)祝ú恍趴梢匀シ缎↓埲恕返膭≌眨8@艷的是一眾實力派的友情客串:張國立、何冰、吳京等等,簡直聯(lián)歡會。感覺電影里描繪的八十年代的老師和我們這個年代的還是有差別的,現(xiàn)在的老師比較“客氣”,那時候的老師真的敢管敢揍學生,但人跟人之間的羈絆就是這么一來二去,客氣到最后也就是萍水相逢。過程里笑點和淚點都有,但結尾實在太魔性了…
青春片很少以老師的角度來講,倒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鳴,以前的老師很多這個派頭“欲栽大木拄長天”!
硬件堪稱青春片里的《建X大業(yè)》。軟件是老師傅帶徒弟玩票,100分鐘的情景劇。年代感是懸浮和架空的,第一二幕還行,后面亂拋狗血,充滿說教,假大空。幾度翻白眼,居然還有人又笑又哭的..........
88年沒考上北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65年沒考上北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男學生學會了抽煙喝酒,女學生學會了燙頭!
郭德綱徒弟導演,謙哥正式主演并擔任監(jiān)制的第一部電影。三月二十日,我參加了在北京藍色港灣的首映禮,謙哥的人緣和人脈沒得說,來這邊捧場的業(yè)內(nèi)名人大咖不勝枚舉,能憑借個人關系讓這么多腕兒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齊聚,恐怕圈里還沒幾個人能做到,而在首映式后,這些高朋們也對這部電影極具贊美之詞,可謂是從全方位給足了謙哥面子。但人緣歸人緣,在一片其樂融融的氣氛背后,平心而論,從電影本身的角度來講,它到底質量如何呢?故事,毫無驚喜感和戲劇沖突可言,過于平淡無奇,講述的方式更是老套俗套,一切都顯得十分模式化、程序化,能感覺到編劇和導演很有欲望試圖將一種足以觸動人心的情懷呈現(xiàn)出來,但能力的不足使得影片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至于片中充滿了無處不在的拖沓、煽情、混亂,直到最后20分鐘的徹底崩潰,幾乎變成了大型MV現(xiàn)場。
「死亡詩社」里的羅賓·威廉姆斯教會學生追逐理想與自由,「老師好」里的于謙則像是在說“老師都是為你好,你必須要聽話”,后者對好老師的定義打根上就是錯的。于謙所飾演的老師身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唯成績論、獨斷專行、不尊重學生等等,活脫脫就是個小社會的獨裁者。而這名老師身上的優(yōu)點,則是圣人級別的,根本不具備任何現(xiàn)實意義,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這樣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樣也不過是個心地善良的獨裁者形象罷了。這樣的老師形象如果讓誰覺得感動,那他肯定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確診。這樣一部劇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單薄的影片,已經(jīng)算是德云社迄今為止最像電影的一部作品,可惜還是透著濃濃的網(wǎng)劇味道。如果硬要說這部影片有什么優(yōu)點的話,那就是將于謙老師在圈內(nèi)人緣有多棒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反智電影。片中人物的油膩造作程度讓我以為自己看了部穿越劇,如同批量生產(chǎn)的人工智能被集體蓋上了思想鋼印,頂著精致的妝容回到過去弘揚和諧社會五講四美正能量。如果我是有幸經(jīng)歷過八十年代中國文藝復興的那代人,估計看完這片會一口老血噴出來當場昏厥。
每個人心里都有這么一位好老師,讓你想再對他說一句“老師好”。看到電影里拍畢業(yè)照的那一瞬間,突然感到非常難過,那段不懂珍惜的歲月就這么一去不返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是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
點映場謙大爺也來了,很激動。于是當主持人問我,在和謙大爺拍照合影或者和女主擁抱二選一的時候,我果斷選擇了后者。o(*////▽////*)q
給謙大爺單獨加一星。這個角色真適合謙大爺。故事略流水賬了,但勝在真情實感。不過國產(chǎn)校園青春題材,不分年代,似乎都刻意脫離時代背景……我也理解,不是想不到,有心無力啊
于謙老師在電影里旗幟鮮明地反對了抽煙,喝酒,燙頭等不良愛好。
用郭德綱的話說:這回我們欠謙兒哥一個影帝和一輛自行車。
7分,前面都很好,結局有點奇怪理解不了,除非說真實人物就是這樣。老師不拍畢業(yè)照就任性離開這個我真的沒法理解,多留一下能讓你罪惡感減輕一些嗎?只不過更加懲罰其他學生吧,明明大家都沒錯。如果我是老師,就拿下學校給的房子改善家庭生活,并持續(xù)幫助癱瘓的班長備考來年,自己一走了之反而是他一開始批判洛小乙逃兵的應驗。班長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更需要鼓勵和支持,后兩年沒考好應該有心態(tài)崩了的因素在。如果你因為罪惡感厭惡自己,就去對【受害者】贖罪,而不是逃避,等班長考上大學你再去做鄉(xiāng)村教師啊。不認同結局,拉低整體感觀
優(yōu)點,夏天感覺特別好,天空明亮,空氣通透,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紅磚房、自行車、錄音機、迪斯科、蝙蝠衫、路邊攤,還原得很逼真,“65后”高中三年的生活……喜歡女配,從小到大我都喜歡關婷婷這種直來直去、心眼不壞、愛臭美、愛表現(xiàn)自己、會帶動全班流行風向的美麗女生,而且和她們相處得很愉快。缺點:旁白生硬,結尾脫線,故事雜亂,主線不清晰,想說的太多,夾帶私貨太多,卑微老師、腦瘤學生、車禍學生之類太苦情,脫離正常的校園故事,人和人感情溝通不足,缺乏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