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我只是為了紀念阿加莎,我們曾在這度過一段很美好的時光,雖然很短暫。
我向來只會吐槽一星的電影電視劇,因為我就是個三俗的不行滿口臟話的人。
鼓起勇氣來寫一篇影評給這個:堪稱過去12個月里我看過的最贊的電影!但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連造句和文法都不太會了!
想到什么說什么吧:
1. 到電影的最后,一層一層的故事退出來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老夫人們的那一代遺留下來的那一點點“人性”和貴族的尊嚴和氣息傳給了古斯大夫先生,然后經(jīng)由古斯大夫先生傳給了零,再有零傳給了作家,最后由作家傳給了那個紀念作家的讀者。
2. 電影的最后,黑幕上一行白字:受茨威格的經(jīng)歷啟發(fā)。(大概是這樣)全身雞皮疙瘩?。∪黼u皮疙瘩?。∈且驗榇耐窬褪俏易钕矚g的作家??!如果你只聽說過,卻沒看過,快去看他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的24個小時》《家庭女教師》《夜色朦朧》。
3. 在維也納旅游的時候查資料,發(fā)現(xiàn)茨威格居然出生在維也納,然后查了他的經(jīng)歷,大概記得他是猶太人,反法西斯的,然后最后和他的老婆自殺(好像也是在二戰(zhàn)期間)。這跟古斯大夫先生兩次在火車上的經(jīng)歷不是很像嗎。
4. 很喜歡作家最后問零,你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財產(chǎn)跟國家換一個不能盈利的殘破的酒店,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為這有在這里你才能最接近古斯大夫先生?零說:不是的,我只是為了懷念我的妻子阿加莎,因為我們曾在這里讀過很美好的一段時光,雖然很短暫。
5. 我覺得大家都不同程度上的保持著最后的一點點說不出來那是什么的感覺,也許那是人性,也許那是尊嚴,反正就是有那么一點點和大時代格格不入的氣氛。無論是古斯大夫先生,還是零,還是最后的那個讀者。就像這個殘破的已經(jīng)沒什么人氣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6. 雖然《大魚》是很早以前看的,記得也不太清楚了,但是隱約感覺這兩部電影很像,畫風,氣氛,意象都很類似。
7.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拍攝方式,敘述方式和畫風,配色。配色真的太棒了,比如說全白的雪景中得馬卡龍粉色的大飯店佇立在山頂。全白的雪景中粉綠色和粉紅色的纜車。還有那個糕餅店的盒子。
8. 說到糕餅店,很催淚的一點是最后,故事講完了,甜點上來的時候,居然是零的妻子以前在糕餅店常做的糕餅。
9. 說到妻子,最開始零說:我不愿意提到她(妻子)。然后到后來他們越獄的時候,妻子冒險幫他們的時候,我都以為妻子其實是馬上就要死了,根本不可能跟零結(jié)婚了!結(jié)果其實,他們結(jié)婚了,而且有了小孩。而妻子的死因也很簡單,疾病。所以其實沒有什么大起大落,回腸蕩氣,反而這個情節(jié)設(shè)定讓我喜歡的要死!!
恩,就說這么多。寫的亂七八糟,前言不搭后語,零零碎碎,不講章法。估計除了我也沒人看得懂這篇影評了!
2 ) 一張寄往舊時歐洲的明信片
《布達佩斯大飯店》不是我最喜歡的韋斯·安德森電影,但這并不妨礙它在電影院里奪目的觀影體驗。
它具有韋氏電影的一切元素:移動長境、暖色調(diào)的艷麗布景、精致裝潢與服飾、冷幽默、一個了不起的焦點人物、一段或幾段令人驚艷的成長關(guān)系,還有永恒的Bill Murray。當然,迷你布景和對攝影光線的控制也依然賞心悅目,加上Randall Poster和Alexandre Desplat配樂,短短的一小時四十分簡直是一場童話體驗。
故事圍繞著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神秘主人展開,回憶中嵌套回憶。難民出身的酒店禮賓員“零號”小孩,被一位堪稱完美舊紳士的酒店經(jīng)理古斯塔夫先生培訓,跟著他經(jīng)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盜竊、謀殺、越獄、出逃等事件,穿越炮火,見證了“貴族歐洲”的崩塌。說古斯塔夫先生是“完美舊紳士”,因為他對酒店管理一絲不茍,心細如發(fā),舉止優(yōu)雅,信守承諾,尊重所有人的人格和感受,卻頻頻和來酒店渡假的老太太們偷情。估計在貴族們的行為守則里,偷情是不算反人性降人格的,因為事關(guān)羅曼蒂克嘛。何況老太太們?nèi)狈﹃P(guān)愛,給予生命的最后浪漫甚至可以歸到高尚的抽屜里去吧,呵呵。
不過所謂的情節(jié)并非重點,韋斯安德森電影最重要的特色是情緒的氣味。代表這氣味的有一個重要道具——古龍水 L’Air de Panache,意為“華麗香氛”。古斯塔夫先生噴灑大量的“華麗香氛”,這代表精致、浮華、優(yōu)雅的味道在他離去后也久久不散,哪怕在逃亡路上,敝衣爛履,骨子里的紳士派頭也絕不能丟。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紳士的味道呢?
從古斯塔夫先生身上我們知道,一位紳士應該:
· 著裝一絲不茍,不逾矩,不慌亂,永遠井井有條。
· 知書識禮,讀詩寫詩,哪怕坐牢。
· 尊敬并追求美,對女士們發(fā)自衷心地珍愛。
· 尊重真相,為錯誤的言論真誠致歉,不搞階級歧視。
· 一諾千金。
· 面對暴力與不公必須出手,寧死不屈。
這L’Air de Panache的氣味充滿了整個屏幕,迷漫在電影從頭至尾的幽默冷笑話中,久久不散。那是戰(zhàn)前歐洲的人文精神家園。
但無論怎樣總結(jié)都是不對的,因為L’Air de Panache是不能也不該被語言復述的,它是電影中不知疲倦的視覺細節(jié),是飯店粉紅色的嚴格對稱結(jié)構(gòu),是Mendl’s小蛋糕的華麗包裝,是嚴密而無所不在的酒店地下組織網(wǎng),是捷克溫泉鎮(zhèn)卡羅維發(fā)利的鹿雕像。它是韋斯·安德森回望歷史的眼睛,也是茨威格的逝去了的歐洲。L’Air de Panache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
然而布達佩斯大飯店終于還是衰落了。
但在L’Air de Panache的尾香里,還有Mendl’s的小蛋糕被留下了,在空落落的酒店餐廳里,在寂寞而又沉默的旅客中。還有音樂,瑞士、匈牙利和俄羅斯的鄉(xiāng)村音樂。
這可真讓人無限惆悵,然而同時又輕輕歡喜著。
于是我再一次衷心感嘆,能看到韋斯·安德森電影的人生總是幸運的。
3 ) 擁有蘋果的男孩子
衛(wèi)報有篇文章分析了下電影里那幅引發(fā)事端的畫——Boy with Apple到底贊不贊。設(shè)定里是由畫家小Johannes Van Hoytl所作,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真正的畫家是個英國人叫Michael Taylor。
概括一下就是這幅畫風格上和北歐文藝復興的作品有不少共同之處。但處于核心位置的是一個鮮明的道德象征,男孩手里的那只蘋果,和伊甸園里蛇用來誘惑夏娃的那只一模一樣。也就是說這是張關(guān)于誘惑的畫。而肉欲色情感官享受(隨便你怎么說)則是mannerist的特色。這個主義主要就是把脖子四肢都拉長,顯得更加優(yōu)雅(或者造作)。這個男孩孔雀一樣的手指就十分有mannerist的風味。
什么,我還以為畫的是年輕時的牛頓或喬布斯呢。
雖然Gustave先生看著年紀也不小了,但是在年紀更不小的Madam D眼里,大概永遠是誘惑力滿載的小、鮮、肉吧。
Mannerism在文藝復興之后,連接巴洛克。代表畫家叫Bronzino。除了他,Wes Anderson還拿了杜勒、17世紀荷蘭畫家、甚至都鐸時期的畫給Taylor做參考。整張畫就像一個看上去大概在文藝復興后期,精心設(shè)置的影子。
電影處在一個舊時代終結(jié)的邊緣。片尾時Zero的話是:“他的世界在他進入之前就消失了。但他用了不起的優(yōu)雅維持住了那個世界的幻覺?!?br>
Gustave先生是個門房。他的優(yōu)雅大部分也就是門面性質(zhì),骨子里還是蠻雞賊的。比如他答應Madam D他親自去教堂幫她點蠟燭,轉(zhuǎn)個身就叫Zero去點最普通的蠟燭,完了自己還要吃蛋糕。但他的門面功夫也真是蠻了不起的,看他雞賊地一句一句吩咐Zero做事也是一種享受。像所有在樓下工作的優(yōu)秀職工,他們的舉止總是過度了一點。舊時代不屬于他們,可他們卻總要比在樓上生活的主人們更堅持那套禮儀規(guī)范。就像優(yōu)雅本身也伸長了脖子。
在這套身體力行的mannerism下,Gustave先生也是一個影子,映照著他之前的時代。
雖然說Gustave先生優(yōu)雅歸優(yōu)雅其實挺雞賊,但他雞賊歸雞賊,關(guān)鍵時刻在火車上還是救了Zero的命,還救了兩次。片中重復出現(xiàn)的那句話“盡管人類社會已讓位給了屠宰場,文明還有一絲尚存”,第一次是愛德華諾頓出現(xiàn)救了他倆后,Gustave先生說的,仍是用他mannerist的口吻說的,說到一半說不下去了。第二次他卻死了。這時候舊時代可能代表的高貴人性才展露出來。故事用他的死徹底了結(jié)了一個時代。文明還有一絲尚存,但隨著火車隆隆駛進戰(zhàn)爭年代,代價也越來越高了。
Wes Anderson的電影本質(zhì)上都是被放在了攝影機內(nèi)的小男孩探險連環(huán)畫,我一直覺得非常適合合家歡。比起迪什么尼的cliche變奏曲更sophisticated,也更愉快不是嗎。后來我發(fā)現(xiàn)貴片被分級成了R。門口落下的手指。啊哦,好痛。
4 ) 昨日之王,古斯塔夫·茨威格先生(與電影無關(guān))
茨威格位列我最愛作家榜已兩年多了??措娪皶r,就不由自主聯(lián)想起茨威格,我想,他也該是這樣一位喜歡吟誦詩歌的紳士(而且,沒人覺得茨威格中老年和Gustave長得神似嗎?尤其那撇小胡子)。結(jié)尾Zero說: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當時我心中驚呼:這不就是昨日的世界么!
但我萬萬沒想到,電影結(jié)束后,竟然真的是: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目瞪口呆。
我是在飛機上看的,自認為淚點不算很低,居然在滿艙旅客中止不住哭起來,大腦里始終是片尾Gustave和納粹扭打的畫面,Zero的聲音不斷回響: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還有茨威格遺書里的句子:抱歉,我這個性急的人要先你們而去了。
然后,我又再看了一遍《布達佩斯大飯店》——人生中首次把一部電影連續(xù)重復看兩遍。第一次是看Gustave,第二次是看茨威格。
兩年多時間里,我為茨威格寫下無數(shù)書評、隨筆、散文、詩歌,甚至冒著風險把他用作學校作文和征文大賽的題材。我盡自己一切拙劣的文字才能贊頌他;我為他貢獻自己庫存的全部溢美之辭仍嫌不夠,因為這所有溢美之辭還配不上他。
那我只好再度褒揚他:他是我所了解的,無論古往今來、現(xiàn)實虛構(gòu),最純潔、最優(yōu)雅、最高貴、最有尊嚴的人。他是快樂王子和無銜貴族。他是最接近圣人的凡人。昨日的國度早已消亡,他卻依然頭戴王冠。現(xiàn)在他遠赴另一國度,在那里他將永遠被加冕。
更新:三年前,申請夢校的文書寫了《昨日的世界》和《布達佩斯大飯店》。被錄取啦:-D
現(xiàn)在是歷史專業(yè)的學生,下學期報的課程叫“1900的維也納與創(chuàng)造20世紀”。算是還愿吧!
5 ) 偉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紀念碑
文/ 五喬
好萊塢怪人:韋斯·安德森
如果說導演韋斯·安德森這么多年的電影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那就是:電影風格與所要表達的主題其實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你完全可以執(zhí)著地使用同一套方式拍出不一樣的故事。
如果你一定要用一個詞形容他全部的作品,那一定就是:古靈精怪。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可以說是當今好萊塢風格最鮮明、最獨樹一幟的一支,他的電影甚至不需要打上自己的尊姓大名,獨特的影片氣質(zhì)就是最好的個人商標。比如,安德森這個完美對稱圖的狂熱愛好者,幾乎總是將攝影機放置在屏幕的中軸線上,就連背景中的擺設(shè),也喜歡左右對稱的平衡構(gòu)圖。他的片中,幽默感常常通過“死鍋(Deadpan)風格”表達出來:演員常常面無表情、體無動作,但在克制、細微的變化中,以及一尷一尬的停頓之間傳遞著古怪的冷幽默感。安德森顯然不是寫實主義的擁簇,電影中的色調(diào)、道具、布景,常常色彩明麗又稀奇古怪,像是直接從童話故事中搬出來一樣,而且注重細節(jié)到達了偏執(zhí)狂的水準??傊驳律碾娪笆澜缇秃孟袷撬皇执蛟斓耐婢咝∥?,而他像個木偶大師,扯著角色身上的線,在這個世界中上演著似乎只有自己理解的故事。
而《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安德森強迫癥發(fā)作似的將這種風格推向極致:片中近乎所有鏡頭都筆直的對準角色;房間、走廊、公路的中軸線永遠停留在鏡頭中分線;人物表情接近呆滯,行動如卡通樣夸張而簡潔;布景都加上了大大的字表示其用途(比如出租車上寫著大大的粗體字”出租車“)而更具有玩具風格......
偏執(zhí)的完美主義者
然而如果說在安德森之前的影片中,這種風格僅僅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這樣的風格則是表達主題的關(guān)鍵??梢哉f直至本片,安德森的風格才真正具有了“意義”?!恫歼_佩斯大飯店》的主線故事說起來并不新鮮: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大堂經(jīng)理、對工作一絲不茍、愛好結(jié)交金發(fā)老貴婦的中年帥叔古斯塔夫,因為卷入老情人D夫人的謀殺案而鋃鐺入獄,在一位零工作經(jīng)驗、零學歷、零背景、連名字都叫做“零”的小跑堂幫助下,越獄成功,洗恥雪辱,不光找回了自己的清白,還繼承了D夫人的全部財產(chǎn)。這樣平白地寫在紙上,這故事本身可說是乏善可陳,然而得益于安德森的電影語言,觀影過程如玩電子游戲一樣頗具趣味性和代入感。更關(guān)鍵的,是安德森試圖以此故事傳遞的信息......
幾乎每一部安德森電影都以旁白作為開始,電影會被分為幾個章節(jié),且每個章節(jié)都會被冠上標題。本片的組織方式在此基礎(chǔ)上稍有不同:電影始于一位女孩,來到墓園為崇拜的作家掃墓,這位作家的石像上,本該出現(xiàn)名字的地方,僅僅刻著”作者“一詞。她將自己的鑰匙掛在無名作家的石像上,并拿出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書,她將書翻過來,底面赫然印著作家的照片,表情凝重的看著鏡頭。接著時空切換(每次時空轉(zhuǎn)換都伴隨著屏幕長寬比的改變,越到現(xiàn)代屏幕越寬),來到1985年,作家以同樣的表情凝視鏡頭,以茨威格的小說《心靈的焦灼》開篇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然后時空再次跳轉(zhuǎn),就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年邁的零向年輕的作家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時空隨著零的敘述再一次轉(zhuǎn)換,來到零年輕的時候,古斯塔夫和零的冒險故事才正式開始......
略去中間的冒險故事,直接來到影片的結(jié)尾,古斯塔夫生前最后一段時光以片中唯一的黑白鏡頭呈現(xiàn),接著跳轉(zhuǎn)回到作家年輕的時代,結(jié)束了與零的交談,作家坐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空曠的大堂中陷入沉思;之后時間快進到1985年,年邁的作家在小孫子的陪伴下安靜地坐在辦公室里;最終再次回到現(xiàn)代,墓園中的長椅上,讀者女孩靜靜地讀著《布達佩斯大飯店》.....
也就是說,除去無處不在的對稱鏡頭,影片就連敘事都是完全對稱、層層套疊的倒敘模式。然而影片結(jié)尾處,在與開篇對應的悠揚的吟唱中,我強烈的感受到,安德森使用了這樣工整的敘事模式,并不僅僅是追求形式上的圓滿,而是在強調(diào)影片的主題:人性永存,生生不息。
偉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紀念碑
就像古斯塔夫所說的:在這個曾經(jīng)被叫做”人性“的荒蠻原始的屠宰場里,仍然零星閃爍著點點微光。零說,古斯塔夫是那些微光中的一份子。這也許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意義所在——那些關(guān)乎人性、僅存于記憶中的、色調(diào)明亮到不真實的美好記憶。這所謂的人性,也許就存在于古斯塔夫?qū)O致品味的追求,是他在逃難的日子里也要噴上的考究香水;也許就是那個以十字交叉的鑰匙為標志的神秘組織所代表的信任和忠誠;也許就是古斯塔夫為了零挺身而出,近乎愚蠢地搭上了自己的小命......偉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紀念碑。布達佩斯大飯店——那個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偉大建筑,在時代的更迭中終究敗下陣來,落魄成為一處僅供獨孤靈魂尋求庇護的頹垣斷壁。最終,連斷壁頹垣都不復存在,她成了傳說的一部分,人們只能在老人們的講述中、從小說的封面上,想象她曾經(jīng)的榮光。然而她所象征的屬于逝去時代的從容與優(yōu)雅,像是人們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的文化一樣,并沒有隨著時間消逝。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結(jié)尾處,零、古斯塔夫與阿加莎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冒險與磨難后,仍然沒能逃脫悲劇。當你覺得邪惡終于被不那么邪惡打敗,有型有品的窮大叔終于富了起來,善良男孩終于要和單純女孩攜手變老的時候,影片讓古斯塔夫毫無預兆的死了,死于捍衛(wèi)自己的朋友,也死于上世紀那段滅絕人性的歷史;阿加莎也死了,死于放在今天一星期就可以治愈的流行感冒。
影片就是這樣冷靜的告訴你,這世上有許多劫難,"這些劫難就好像一把大剪刀,好人壞人都會被一起剪掉?;蛟S有些人可以躲過一劫而留住性命,然而人們出生、入死,生命的脆弱并不因善惡而有所差別。"我們終歸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葉扁舟,如果你恰好處在歷史的漩渦中,就難免被時代卷走。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美好可以世代相傳下去。這種傳遞是零替代古斯塔夫成為布達佩斯飯店最優(yōu)秀的小跑堂,是零和阿加莎也愛上了古斯塔夫熱愛的詩句,是女孩安靜的坐在墓園中讀著時間沉淀下來的故事。關(guān)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在不同時空中的人們之間口耳相傳下去,這本身才是最值得贊美的。
藝術(shù)家是社會的良心
安德森在片尾的致辭中感謝茨威格的寫作給了他啟迪。雖然電影的開頭引用了《心靈的焦灼》中的段落,但影片的故事卻與《心靈的焦灼》沒有關(guān)聯(lián),安德森頂多是借用了小說中套疊的敘事模式。雖然片中的作家最后也離開了歐洲大陸,前往南美洲為心靈尋求“良藥”——這也與茨威格的真實經(jīng)歷吻合——然而片中的作家卻并非明確指代茨威格。真正的茨威格在希特勒掌權(quán)后離開了祖國奧地利,輾轉(zhuǎn)英國、美國等地,于1940年定居巴西。在二戰(zhàn)期間越來越缺乏包容性的環(huán)境中,身處極權(quán)、獨裁、納粹主義盛行的時代,以及在對人性的深深絕望中,茨威格于1942年在巴西的居所,與他的第二任妻子十指相扣,雙雙服藥自殺了。他再也沒有回到歐洲大陸,也沒能看到人性的復蘇。
世世代代的人們可能都曾嗟嘆”人心不古“,然而二十世紀的人們對所處時代的失望很可能甚于任何一個時代。極端的暴力和進步是二十世紀的特點,短短一百年中,人們見證了最偉大的進步,也同時目睹了最恐怖的罪惡。藝術(shù)家是社會的良心。其實片中的作家指代的是誰并不重要,安德森甚至刻意略去了他的名字。也許他是所有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一點點貢獻的每一位作家,他不僅可以是感動了女孩的作家,也可以是古斯塔夫引用的詩人,甚至可以是韋斯·安德森自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發(fā)出了一點點吶喊。他們可能被聽見,可能被埋沒,然而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智慧卻是人類文明中最值得傳承下去的烽火。
影片的最后一句臺詞:“她確實是一座迷人的古老廢墟,但我再也沒能見到她一面?!边@迷人的廢墟,究竟是那座曾經(jīng)輝煌的飯店,還是那曾經(jīng)迷失的人性呢?《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部喜劇,同時也是悲劇,就好像是安德森這個偏執(zhí)的完美主義者在訴說:世界是美好的,只是人類不識好歹。
****本文已發(fā)表于《北京青年報》,如需商用轉(zhuǎn)載請私信作者,拜托啦。
6 ) 一個腦殘粉的尋跡之旅
其實不能算是影評了,從月升王國開始就是安德森的粉,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變成了腦殘粉。
于是上周腦殘粉利用自己“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跑去了東德一趟,總算按照劇中提示把能找到的出現(xiàn)在劇中的地方都找了個遍并且整理出了對比照。
其實當時溜達到這里的時候我沒認出這就是影片剛開始時那個墓園的外墻...當時純粹覺得很好看就拍下來了,墻外是個下坡,我的身高根本不可能拍出電影中的角度...所以...
通往G?rlitz城中心的Untermarkt路上其實是Zero下山拿報紙的報刊亭所在大街,第二張照是我把報刊亭搞笑地P了上去方便對比...
去女伯爵家的路上,其實是在Untermarkt后面的教堂側(cè)面的小路...教堂建在地勢最高的地方,沿著圍墻下去就是隔開德國和波蘭的河流。站在墻邊就望得到對岸的波蘭。
這里其實是在Mendl's甜品店所在小巷末尾的拐角處,是一個小學的外墻,《朗讀者》也曾在這里取景。
出了G?rlitz的主火車站之后的大街,后面鏡頭盡頭的建筑其實就是火車站XD
茨溫格宮內(nèi)的博物館,因為時間趕我沒進去,否則可以把律師被謀殺前走過的路都走一遍...
其實這里就是報刊亭那條街的街尾,安德森還真懶,一條街拍了好幾條景,哈哈哈
這是最神妙的一個發(fā)現(xiàn),本來我拍了下面那張照片只是因為廣場邊上這個咖啡店的一扇窗很特色,粉粉的。后來我整理對比照截圖的時候,突然看到這一幀圖,趕緊回去翻照片,發(fā)現(xiàn)果然是一樣的!電影中的這個場景就在那個印度酒店經(jīng)理所在的拱門旁邊,有那么一截旋轉(zhuǎn)樓梯,靠著白色的塔樓,矗立在廣場一角。而
這里就是Ratscafe對面的作為布達佩斯大飯店外景靈感之一的酒店,全部粉色,非常可愛。好想在這里住一晚。下面兩張是大飯店主要內(nèi)景地G?rlitz城中心的百貨大樓,只可惜大樓現(xiàn)在閑置招租中,進不去,我只好在外面拍了兩張內(nèi)部招貼...可以看得出里面的確是跟大飯店里的樓梯構(gòu)造一致..
其實回到德累斯頓后我還去了Mendl's甜點店的原型,位于德累斯頓新城區(qū)的Pfund's奶酪店。果然里面的布置全都一致,只是店內(nèi)不許拍照...所以沒能拍成。
只可惜了我一直以為Pfund's也是個甜點店,還期盼著去吃塊蛋糕,結(jié)果是家臭臭的奶酪店...
G?rlitz是個非常美的小鎮(zhèn),推薦腦殘粉們?nèi)ビ斡[一下。東德古老城市的路燈都是電影中的煤油燈樣式,不得不說安德森非常善于挖掘老歐洲風情... 走在亮燈的夜晚大街上感覺很穿越。
另外東德移民不多,也并沒有滿大街新納粹,尤其德累斯頓本地人對游客司空見慣,甚至不會德語都不是大問題。如果你跟當?shù)厝酥v德語,他們會非常高興地跟你聊天,淳樸可愛。
準備下次再去的時候在G?rlitz住一晚,就住在那個粉紅色的B?rse Hotel.
原諒我從頭到尾都沒入戲........好吧我對Wes Anderson的確審美疲勞了........
他,還有她,就那樣離開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復存在。
構(gòu)圖引起極度舒適。
《布達佩斯大飯店》,配得上太多贊美的詞匯,但是電影最后的十幾分鐘,我內(nèi)心感到了一股深刻卻難以名狀的悲傷,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為什么。走出電影院,感覺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似乎歷歷在目,卻又難以言說。
四重講述空間,層層遞進,宛如俄羅斯套娃。依次揭開,掏出一個如萬花筒斑斕的昨日世界: 單線故事情節(jié)串起性格迥異的眾多出場人物。場景切換如同夢境接力。現(xiàn)實與虛幻交織,嚴肅與荒誕同存,甜美和苦澀共生。整體觀感相當有趣又十分充實。最后必須咆哮一句,滿屏的演技帝甜得簡直人神共憤!
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是游戲,是童話,還是一件藝術(shù)品,將作者化的美學風格、形式感和懷舊的主題完美融合!無論從故事、劇作、主題和美學,它的辨識度都只屬于自己,對于韋斯·安德森的粉絲,這是杰作!
未見過Wes如此有野心,將作者風與故事及內(nèi)涵融合得非常出色,一層層的敘事模式,畫面1:85進2:35再進4:3,大量電影語言,有搞笑有奇情有懷舊有懸疑有驚慄有黑色幽默最重要有那份人性真情,明明是喜劇但最後結(jié)尾一段傷感的況味揮之不去,目前Wes處理得最成熟,圓渾之作!
刺激的色彩,獨特的人物,湍急的鏡頭運動起飛的節(jié)奏,停不下來的爽與贊。對于這樣的導演,不論多么細微的角色,演員都會愿意接受,因為最細微的角色,也有足夠的個性,讓觀眾記住。
竟然是以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為靈感的哦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remarkable grace.”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我就想拜倒在WA的劇本下了,這句話無比精準的概括了整個故事和男主的一生,寫的太美了。畫面也美,就像給眼睛吃Mendl's的點心
打動我的是那位面對蛋糕切不下手的士兵。也許這是整部電影想要講述的核心。
四重時空與講述方式以及畫幅的迷人結(jié)構(gòu)【越靠近現(xiàn)在越狹窄間接】,主體故事全景描繪了歐洲戰(zhàn)前文化褪色的最后輝煌【禮數(shù),名畫,家族】,作為見證者的Zero【移民】對依然消失的“精神家園歐洲”的懷舊感,以及對老電影的表演方式和鏡頭運用的模仿致敬,加上費因斯的精妙表演與卡司,安德森邁入大師門檻
每一幀畫面都如同一顆繽紛的奶油水果硬糖,色澤飽滿鮮艷誘人。至于電影所講的東西,了解寥寥屬實不懂。越獄逃亡部分才稍稍吸引了一點注意力,其余只是在看大咖們表演而已。最后不得不說拉爾夫的口音真的好難聽。處處可以看到這部片子的用心,服裝設(shè)計、場景設(shè)計、美工攝影都極為考究,展現(xiàn)出不凡魅力。
依然還是韋斯-安德森標志性的復古色調(diào)、悅耳配樂,神經(jīng)兮兮的冷幽默。不像前作那么隨意松散,《大飯店》故事緊湊、層層剝繭,而且居然有點“重口味”。也許只有韋斯-安德森才能把一個混合謀殺、越獄、械斗的故事拍得那么喜感。
流光溢彩的精致畫面,如坐過山車般呼嘯生風的節(jié)奏,夸張的肢體語言竟然有向“摩登時代”致敬的意味??催@樣的電影就像做夢,就像面對五顏六色、充滿奇思幻想的糖果,讓人忍不住舔了又舔。如果有天韋斯·安德森返老還童,我想我也絲毫不會奇怪!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這野蠻的屠場里,這就是人性。”——維斯·安德森致敬斯蒂芬·茨威格,小清新的故事里注入了大歷史的情懷。
不感興趣,也沒怎么笑
非常好。像一杯溫暖的熱可可,做得如此甜蜜卻又不輕佻,好多臺詞和段子都有所指涉,卻又渾然天成,不像在掉書袋。片尾看到對茨威格的致敬,眼淚都掉下來了。自從好多年前看了Visconti的《豹》之后,這是第二部讓我對“昨日的世界”充滿向往的電影。
韋斯最高度風格化的電影,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鏡頭調(diào)度、色彩照明的掌控和微縮模型的精妙,并依然熱衷于演員如何出現(xiàn)在鏡頭前及走位;畫幅比也加強了片子的古典氛圍(古斯塔夫逃獄和零接頭那場戲最具30年代老片風骨)。盡管依舊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且比過去的作品少了深度與情感,但這就韋斯.安德森。
一張寄往舊時歐洲的精致明信片,L’Air de Panache的味道充斥整個屏幕,冷幽默和由慢至快的節(jié)奏依舊,尾聲的高潮之后迷漫著令人惆悵的尾香。逝去的終將逝去,這童話式的一瞥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