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對話《驚爆內(nèi)幕》主人公,普利策獎得主,《六十分》欄目前制片人洛維爾.伯格曼
——對話《驚爆內(nèi)幕》主人公,普利策獎得主,《六十分》欄目前制片人洛維爾.伯格曼
郭宇寬
我很多次向同行推薦這部我認為作為記者不得不看的影片,尤其是其中那個令人難忘的制片人形象。影片中的洛維爾穿著皮夾克,頭發(fā)蓬亂,走路常常微低著頭,盯著你看的時候,目光好像要把你射穿。他像一塊石頭一樣固執(zhí)和堅強,當遭受極大的壓力,不得不告訴杰弗里“遇到點麻煩,片子可能播不出來時。”他也沒有放棄努力。
當生活中真實的洛維爾站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記者面前時,他簡直受到了搖滾名星般的擁簇和歡呼。在他精彩的演講結(jié)束后,主辦者甚至不得不為他擋住圍上來的各國記者,以避免洛維爾難于招架而過于疲勞,一個加拿大記者對我說,洛維爾是這個職業(yè)的驕傲。離開了《60分》的Lowell Bergman 現(xiàn)在伯克利大學新聞學院當教授,陪同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妻子Sharon Tiller,她是PBS著名新聞?wù){(diào)查欄目《前線》(《frontline》)擔任資深制片人。
也許我的自我介紹打動了他,晚上在一家位于Norfolk street的酒吧,他接受了我的獨家采訪,這家酒吧在英國小有名氣,是新聞記者的聚會交流之所,酒吧的名稱恰好也叫做“front line”,擁有酒吧的幾位合伙人都是記者,酒吧的墻上陳列品,全是一些著名記者的遺物,比如一本被子彈擊穿的采訪本,犧牲前的最后一張照片。兩杯馬蒂尼酒下肚,我們的談話在一種輕松坦誠的氛圍下進行。Sharon Tiller女士一直饒有興趣的傾聽我們的交談,并不時發(fā)表意見,她是一位非常和藹可親的女性,對中國新聞界的好奇心,甚至超過我對伯格曼的好奇心。
我所作的一切是為了公共利益
郭:老實說我是通過盜版碟,才看了《驚爆內(nèi)幕》這部影片,我真覺得這是一部應(yīng)該在中國公映的影片,這部片子能給很多人帶來鼓舞。
伯:其實這部片子在美國也很低調(diào),而且能出來很不容易,這是一部少有的迪斯尼公司(Disney) 發(fā)行的不作大規(guī)模宣傳的影片,不過還是有很多人看到了。那部片子播出后很多人以為我像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一樣帥,見到我都會失望(笑)。
郭:我印象很深刻片子里的羅素克羅(Russell Crowe)扮演的杰弗里,面對坐牢的危險在大海邊苦苦思索,猛然轉(zhuǎn)過身,對你說“去他媽的,讓我去作證?!闭鎸嵉墓适率沁@樣么?
伯:是的,杰弗里為此承擔了很多,我們對抗的是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最初是我說服他站出來公開接受專訪說出真相,而不是作為匿名證人,因為這樣對公眾有更強的說服力,可當他真正站出來的時候,我們遭遇到的壓力是包括我在內(nèi)最初都沒有想到的,我們都會說要勇于為捍衛(wèi)正義而承擔責任的道理,而當這個責任真正落到自己肩頭時,作出無愧的選擇是需要勇氣的。
郭:你受到了杰弗里一樣的壓力么?
伯:我的壓力和他不一樣,不可能有人來粗魯?shù)耐{我,因為他知道我是記者,如果這樣的話,我會記錄下來然后公諸于眾。來找我的一般是穿著高級西裝的律師,措辭一定無懈可擊,非常得體,但微妙的給你傳遞一種壓力。我的老板也不會跟我說:因為我們怕吃官司所以要剪你的片子。因為他們知道我決不會接受這種理由,他們會用堂皇的說辭來勸你,但我不是白癡,他們不管說什么背后的意思都是“忘了這件事吧!”
郭:我特別好奇的是,你們所對抗的不是一個兩個壞人,而需要違背保密條款,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違背了當時的法律和制度,所以你完全可以給自己找一個體面的臺階下,沒有人會指責你,因為可以說你已經(jīng)盡力了。
伯:如果我不堅持到底,我不能說我已經(jīng)盡了力,我更不能容忍因為自己的怯懦而讓杰弗里已經(jīng)付出的犧牲付諸東流。除了這種情感因素以外,是我們職業(yè)的底線,那就是我們的報道不管觸犯了誰,采用了什么手段,甚至處在法律的模糊地帶,有一件事是你一定要問自己的內(nèi)心的,當你被起訴,面對法官和陪審團的時候,你有沒有勇氣盯著他們的眼睛說:我所作的一切是為了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在體制中保持你個人獨立的判斷
郭:在你成為著名的《60分》欄目制片人之前,你的職業(yè)經(jīng)歷如何?
伯:在進入商業(yè)廣播公司之前,我在PBS工作。PBS是公共電視臺,我們是由政府專項資金支持的,所以我們不允許播放廣告或者接受贊助。聽說在中國的電視臺,一方面以國家臺的形象出現(xiàn),一方面還可以為公司做廣告,這和我們很不一樣。
郭:對于公共電視臺,美國政府有多大的控制力?它能決定你們報道什么?
伯:要明白我們事由納稅人養(yǎng)的,而不是政府養(yǎng)的,它沒有權(quán)力決定我們報到什么。假如我堅持,沒有人能阻止我,政府更不可能對我們施加壓力,當然我要為我的選擇承擔責任,比如我們報道巴以沖突,往往會讓猶太人社團感到不愉快,他們就會通過參議員提出質(zhì)詢, 或者發(fā)起訴訟。
郭:那如果你做一些讓美國政府難堪的事情,會不會因為違背國家利益而遭受指責呢?
伯:如果你做的符合職業(yè)標準基本上不會,因為在一個民主國家里讓人民知道他們應(yīng)該知道的真相是最高的國家利益,我在PBS做的主要干的就是批評政府,和一些大企業(yè)。說到這里我有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是89年我曾經(jīng)到廣東調(diào)查一個案子,這個案子是美國企業(yè)由于國內(nèi)的嚴格立法轉(zhuǎn)向在中國傾倒垃圾。為了得到第一手的情況,我在一個臺灣商人的配合下,裝扮成一個欲來投資的美國商人,我的攝像師幾乎完全是大搖大擺的用攝像機拍下了我想要的一切。而且那一次行程我受到了當?shù)卣浅崆榈目畲?。我作為一個美國記者,那次報道的主要指向就是批評美國企業(yè)和美國法律的漏洞,美國商業(yè)文化的唯利是圖和自私,順帶也對中國一些只追求短期經(jīng)濟效益而不顧長遠環(huán)境保護的政府官員表達了委婉的批評。我相信即使在體制內(nèi)也要保持你個人獨立的判斷,這非常重要。
郭:作為享有很大話語權(quán)的制片人,如何避免個人的偏見對判斷的影響?
伯:當然實際上一個人作判斷不可能沒有偏見,但有很多的媒體可以構(gòu)成話語上的平衡,但理論上講作為公共電視臺的記者,我們的底線是絕不能帶有黨派偏見,也就是站在一個黨派立場作出判斷。
職業(yè)理想和策略的平衡
郭:后來你到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后,像你這樣的性格是不是受到的束縛更多一些,比如和老板政治立場不同的時候?
伯:我的政治觀念總是和老板不同,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guān),上學時我就參加了反越戰(zhàn)的示威,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都有比較強烈的質(zhì)疑精神,但關(guān)鍵是能否堅持下來。有時候你的新聞理念和上級甚至整個理性的制度系統(tǒng)之間的沖突會讓你非常沮喪,你需要做出選擇是去影響他們,還是被他們控制?而老板會考慮什么是他需要的人,一個能為他賺錢的人,首先是一個能干的記者而不是一個聽話的庸人。
郭:在商業(yè)媒體工作時你有什么不適應(yīng)的地方么?
伯:其實商業(yè)媒體的記者大多數(shù)都有很強的職業(yè)理想,并不是生意人,但老板們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商業(yè)利益,所以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報道變得非常“性感”(sexy)來迎合觀眾的口味,這讓我感到厭惡,但為了你的理想你要把握某種平衡。
郭:你有處理這些問題的技巧么,比如在我的經(jīng)驗中有時讓一個尖銳的報道得以發(fā)表需要做很藝術(shù)的處理。
伯:我也有這樣的技巧,我在CBS工作時,商業(yè)臺的老板有老板的思維,在商業(yè)電視臺里老板最喜歡的就是犯罪故事,這能吸引很多眼球,可是他們不愿意過多得罪企業(yè)界的巨擘,尤其是那些大宗廣告客戶,如果我總是揭露那些自私的大企業(yè),老板會非常緊張,怕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衣食父母,他會告訴我“嘿,你整天盯著那些有錢人干什么?為什么不去報道一些犯罪現(xiàn)象?比如兇殺和黑社會?!彼晕页30岩粋€揭露企業(yè)內(nèi)幕的報道包裝得像一個犯罪故事。我會告訴老板“最近經(jīng)常有一些工人失去手和腳,他們還受到威脅如果說出去就的不到賠償。你想知道幕后黑手么?”于是老板說“喔,這個故事太棒了!”于是我干成了我想干的事情。
我們不是大人物,但我們可以使自己的職業(yè)值得尊敬
郭:作為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欄目的制片人,你打交道的都是這個社會最有影響的人,和他們平等對話,而在公司里卻不得不服從老板,如何把握心態(tài)的平衡?
伯:記者不要因為自己見的都是大人物就把自己也當成大人物,這是荒唐的。有一次經(jīng)歷我很難忘,那是我遇到紐約市長朱麗安尼,你知道他比我個子高得多,完全是俯視我的姿態(tài),大概我的什么報道讓他覺得很不爽,他對我說“你以為你很了不起么?”他要和我談一談,于是把我?guī)нM一家豪華的餐廳,在我們聊天的不長時間里,大概有二三十個人走過來向他問好,根本沒有人理我,你知道么?這些都是紐約最有權(quán)勢的人!
但我們這些記者又能在這些最有權(quán)勢的人包括老板面前挺起腰桿,因為在一個民主社會里,我們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公眾的知情權(quán)。
郭:能否理解為這種職業(yè)的崇高感使你愿意為此付出?
伯:可以這么說,有時候職業(yè)需要我冒險,但我從不魯莽,也許愛夸張自己的職業(yè)危險是記者的職業(yè)習慣(笑)。有一次布羅考帶著頭盔穿著防彈背心,告訴大家他在戰(zhàn)地現(xiàn)場,其實他所處的位置,比站在紐約街頭還要安全。并且我認為記者需要冒險的時候,一定要對價值有所權(quán)衡。
郭: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么連你也不敢碰的題材?
伯:有,比如說宗教極端主義的題材,很多人都認為這很有意義,但我個人是不想碰的,因為即使是黑社會,他也有他行事的邏輯,你知道他的底線在哪里,可關(guān)于宗教極端勢力,常常是不講邏輯,甚至沒有理性的。
郭:那么你和杰弗里所作的一切,后來所付出的代價也超出了你的預(yù)料,今天看來值得么?
伯:很難說值得不值得,但確實很遺憾,我失去了一份25萬美元年薪的工作,而且福利很豐厚,當制片人還可以省很多頓飯(笑),受人尊敬。最重要的還不是收入,真正讓一個有抱負的人動心的是他所能達到的影響力,在《60分》你所傳播的信息可以達到美國最廣大的觀眾,他們信任你,相信你能忠誠的擔負起責任,需要你提供的哪怕一點點信息,這也是支撐你在面對如此大的壓力和時常的挫折感而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因。這是一份可以干一輩子的工作。
郭:相對于如此有影響力的職位而言,這個收入聽上去不是非常高,據(jù)說一些節(jié)目主持人,比如麥克華萊士可以賺成百上千萬。
伯:這就是一個記者和電視明星的區(qū)別,我是一個記者不是電視明星。在學校里我總是告訴學生們,任何社會里一個好記者都不要想和那些生意人或者明星攀比收入,如果一個記者永遠不做政府和企業(yè)的代言人,那么記者永遠不會是一份讓你發(fā)大財?shù)墓ぷ?,不過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讓它成為一份值得尊敬的工作。
郭:如果從一開始就知道結(jié)局,你還會作出當時那樣的選擇么?
伯:(他盯著我的眼睛說)會的,我沒有別的選擇,那是一個記者必須作的事情!
關(guān)于《驚爆內(nèi)幕》(《insider》)及背后的真實故事
2 ) 平凡與偉大的距離
自“水門事件”以來,“深喉”變成了令一些人充滿敬意,令一些人咬牙切齒的稱謂。人們總是將諸如“偉大”一類的詞匯加之于那些用于揭露內(nèi)部黑幕的局內(nèi)人,但是,以“職業(yè)道德”為名,一些道德的壓力也壓制于這些人的身上。在阿爾帕西諾和羅素?克勞1999年版的《局內(nèi)人》中,便探討了在職業(yè)道德和大眾權(quán)益之間的抉擇,局內(nèi)人的光榮與辛酸都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從故事梗概看,這部電影和過去的揭露黑幕的電影沒有太多不同,勇敢的新聞人士,暴露內(nèi)幕的大企業(yè)內(nèi)部人,公司與媒體的斗爭,個人利益與大眾利益的糾葛等等。但是這部電影對人物內(nèi)心沖突的表現(xiàn)更為細膩,無論是羅素?克勞扮演的原煙草公司的高層維根,或是阿爾帕西諾扮演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人伯格曼,都在整個事件中承受著外部巨大的壓力和內(nèi)心深處的巨大煎熬。但是,兩人又各有不同,兩位優(yōu)秀的演員展現(xiàn)了同一事件下身處不同位置的人物的不同心態(tài)。
維根是片中顯得既高大又很脆弱的角色,一個曾經(jīng)的煙草公司的高層,拿著豐厚的薪水,卻因為利益關(guān)系被公司開除。在片中,他顯得很平凡,一個落魄的失業(yè)人員在公司做出繼續(xù)過去福利的承諾后簽下了保密協(xié)議,卻又試圖揭露公司內(nèi)部的丑聞,職業(yè)道德和公眾利益的矛盾在這里沖擊著他。應(yīng)該說,他對保守公司機密的“職業(yè)道德”并不是十分在意的,他更多的是考慮著個人的利益,考慮著這么做可能失去的福利,甚至在與伯格曼見面后談?wù)撈毓鈨?nèi)部后的酬勞。起初,他的舉止顯得不是那么崇高,那么偉大,他也承受著過去公司的壓力,妻子離去,甚至可能被合作的媒體拋棄,但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已經(jīng)是小人物的他表現(xiàn)出了令人尊敬的韌性,他頑強的抗爭著,終于在那一刻越過了平凡和偉大的距離,成為了一個維護公眾利益的局內(nèi)人。就他本身來講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無所謂好或壞,只是一個維護自己利益的人,但是在一起維護公眾利益的事件中,他顯得偉大,這與人當時的地位無關(guān),更關(guān)乎他個人的為人準則和底線。
作為一個資深的媒體人士,伯格曼顯得更為老成,見多識廣的他對大公司的壓力一點不屑,他蔑視著大公司和大人物,秉承著一個新聞界人士的良知與勇敢。他更多面臨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他是執(zhí)著的,他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參與到揭開煙草公司內(nèi)幕的行動中來,對維根他鼎立相助。但是,他雖然蔑視大公司,但是他服務(wù)的媒體本身就是一家大公司,于是在公司利益的漩渦中,他又顯得無能為力,他的理想主義信念在現(xiàn)實利益面前受到重挫,他甚至都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太偏執(zhí)。但是,他的偉大之處也在于恪守著信念與做人的準則,堅守著個人道德的底線,不再受到公司支持的他無力憑借個人之力抗拒強大的勢力,卻選擇個人頑強的抵抗,他沒有拋棄提供線索的維根,卻繼續(xù)支持鼓勵著他,并且終于通過“非正常”的渠道暴露了媒體的內(nèi)幕和煙草公司的內(nèi)幕,采訪一個局內(nèi)人的他也無意中也成為一個局內(nèi)人。面對他信仰的新聞價值觀受到侵犯,面對他個人的信念受到挑釁,在現(xiàn)實利益和價值信仰之間,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這個有些歇斯底里的新聞人那么真誠,那么率真,那么高尚。最后,妻子一聲淡淡的“你贏了”,而伯格曼依舊穿著風衣,走在揭示真相的大路上。
在這部影片中,都有個人和公司的沖突,個人都受到了所在公司的制約,特別維根簽署的“保密條款”是影片中一個重要的沖突點,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個人價值觀與公司利益的沖突,公司利益與公眾利益的沖突都圍繞著這個商業(yè)社會法律保護下的制度化的“保密條款”展開。在我看來,“保密條款”是現(xiàn)代商業(yè)強勢勢力構(gòu)建的價值體系的象征物,“保密條款”很有代表性,它受到法律的保護,又是簽署人個人信用的負載物,所以任何違背條款的人都可能陷入法律和個人道德的雙重拷問。所以,維根似乎顯得并不那么高尚,他違反了法律,他背棄了信用。但是,完善的法律和價值體系從來不是一邊倒的,所以,面對強勢的商業(yè)勢力,我們需要對所謂的“商業(yè)道德”和“職業(yè)道德”做出約束,一方面有法律的如信息披露方面的約束;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個人的良知閃光點,對制度建設(shè)的強調(diào)從來不會磨滅一位位勇于為公眾利益承受強大勢力高壓和內(nèi)心焦灼折磨的人。這些人不一定是毫無瑕疵的完人,就如維根在揭發(fā)原公司丑聞后被揭露出的人生污點,但是,平凡和偉大的距離就往往在于一次抉擇,在那一次抉擇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那一刻便是個人偉大的一刻,而有益于公眾利益的選擇使得這一個人偉大的一刻可以與社會更多人的福利緊密聯(lián)系,所以,人生的些許沒有突破價值底線的污點不會損害以維根為代表的局內(nèi)人們的形象,他們在一段時間的轟轟烈烈的揭幕之后,生活又歸于平靜,我想無論他們之前的生活有怎樣的污點,無論他們之前的抉擇承受著怎樣的煎熬,在他們做出了惠澤更多人的偉大選擇之后,他們的余生都將在內(nèi)心的安寧中平靜度過。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97203.html 3 ) 家,國,責任
推開大門,巨大的夜幕似乎能包裹住從上至下的每一處,只有這么一個背影,定格??????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小人物,小到被解雇后就無法承擔整個家庭的重量,小到在危難時刻連一個溫暖的擁抱都是奢求,小到卑微成一粒塵埃都無法躲避巨大的籠網(wǎng)。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他,或者他們,知道深藏在詭譎背后的丑陋和卑鄙,一旦被暴露在陽光下,立馬轟然倒塌。當然,它的構(gòu)建者,是永遠不會讓這一切發(fā)生的,保密條款的補充條例,或許會永遠扼住知密者的喉嚨。是正人君子?抑或是卑劣小人?在金錢,家庭,柴米油鹽的壓力下,沒有人可以拍著胸膛擔保自己,會毫不猶豫,站在陽光下,揭露這一切。
隨后,便是無休止的黑暗,恐懼,害怕,侮辱????此時,影片從容而又不乏波折的節(jié)奏才在這一刻有了轉(zhuǎn)折。對于已經(jīng)失去了一切的人而言,沒有什么可以再失去,背水一戰(zhàn)才是最好的選擇。當Wigand的面龐,如此清晰地出現(xiàn)在鏡頭的那一刻,影片達到了第一個高潮?!癷f you’d ask me,would I do it again, do I think it’s worth it ?yeah, I think it’s worth it .”
似乎到這一刻,Wigand的所有使命已經(jīng)完成,也就是在這一刻,一個小人物,獲得了他生命的重生,在這場打不贏的戰(zhàn)爭里,他漂亮的完勝了第一仗!
接下來,如此濃墨重彩的敘述,如此隱忍含蓄而又不乏張力的表演,在Wigand和Bergman鏡頭的切換中真正將影片掀向高潮。水墨畫般暈染開來的墻壁上一點一點蔓延開他的家庭,他的女兒,對著電話那頭的Bergman,突然瘋了似的咆哮道“我一定得讓我的孩子們看到!”是啊,是自己的承諾,是自己的說服,讓他冒著蹲監(jiān)獄的危險,出庭作證,妻離子散,而到頭來這一切只是一場空?!癵et on the fuching phone!”于是,忠誠和背叛之間,他們都選擇了忠誠,在信義和自由之間,他們都選擇了自由。
Wigand的選擇已經(jīng)在出現(xiàn)在電視臺的那一刻讓我們看到了他最明確的答復,而Bergman的選擇,在此時,也愈發(fā)明朗。“我們是商人嗎?不,我們是新聞人,我,還有其他人,我們都是新聞人?!?br>所謂新聞人,就是揭發(fā)一切已知事實。所謂新聞倫理,就是心中的一桿秤,就是在“說與不說”中作以權(quán)衡。新聞,最忌諱的是虛假新聞,然而,選擇“不說”是否意味著真實?選擇掩蓋“已知”是否意味真實?不,在Bergman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小人物,即使他的一切都是對的,在權(quán)力和金錢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因為你既無法阻止煙草公司的收購,更無法說服為了商業(yè)利益而拋棄新聞職守的頂頭上司。甚至你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在其他任何人看來,都是瘋狂而又愚蠢的,但,這“關(guān)乎以后媒體的公信度,這關(guān)乎新聞自由,這,關(guān)乎所有人的知情權(quán)。”
Bergman深知僅憑自己的蠻力是無法抗衡的,于是其接下來的行動不得不讓觀影人驚嘆他的勇氣和智慧。將已知線索,將現(xiàn)有困境,轉(zhuǎn)賣給自己的同行,依靠行業(yè)內(nèi)的競爭對自己所在電視臺施以壓力。這一招,可謂走的驚險而又絕妙。一步走錯,不僅會害的Wigand名譽掃地,也會使自己深陷于危險之中。
最終,節(jié)目順利播出,Wigand的兩個孩子坐在家中看著父親坐在面前的電視機里,或許這時的他們只能懵懂的明白他們的爸爸,是個好人,但對于一個父親而言,他所需要的,只是兒女的理解,他所能做的,只是成為一個好人。另一頭,Bergman的妻子說,親愛的,你們贏了。 “贏了?但是我們又贏了什么?”
不一樣職業(yè),不一樣的人生,兩個小人物,為了他們不認識的人做著同樣的努力,為了一樣的堅持做著同樣的努力。他們贏得的,是人們期盼許久的光明,是從未消失的正義和從未消失的道德。
不過,Bergman還是離開了,因為他“說到做到,說話算數(shù)。未曾出賣過任何一條線索,為拋下任何人,直到現(xiàn)在?!倍?,已經(jīng)“無法面對下一個告密者了?!敝涣粝乱粋€背影,消失在未知的盡頭??????
4 ) 心的決定
這是一個普通的人做出普通的決定卻仍然讓我們覺得有點震撼的故事,這讓我感覺和聯(lián)想到真實世界中讓人感動的部分。
杰夫,一個煙草公司的前任科學家,因為發(fā)現(xiàn)卷煙中的一些對人體不利的方面,與公司高層發(fā)生矛盾并遭到開除。羅威,大名鼎鼎的CBS《60分鐘》制片人,接觸到這一方面的話題,希望能將杰夫的發(fā)現(xiàn)告知大眾。但這遇到了煙草公司以及懼怕承擔風險的CBS高層的阻撓。最后,羅威不得不將這個消息透露給紐約時報,并最終獲得成功。但結(jié)局還是辛酸的,杰夫的妻女并沒有回到他身邊,雖然她們理解了他那么做的理由。而羅威也離開了他頗自豪而別人也敬仰的《60分鐘》。
這部電影并沒有像往常的好萊塢故事一樣,弄出一個超人英雄拯救世界的把戲。故事的兩個主角都不是天生特別的人物,而仿佛是內(nèi)心的那種道德判斷驅(qū)使著他們做出各自的不懈努力。
杰夫當然知道他揭發(fā)內(nèi)幕的后果。因為這首先破壞其與公司簽訂的保密協(xié)議,他原先所有的妻女十分需要的一切福利,將會變成烏有。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煙草巨頭們肯定還會想出其他的手段來威脅恐嚇他,甚至他的家人。他要破壞的是職業(yè)道德,然而同時他又面臨社會道德的壓力。無數(shù)煙民正在煙草公司巨頭們“尼古丁不會上癮”的虛假承諾下,大口大口得吸著燃燒的煙霧,也大步大步的破壞著自己的身體健康??梢韵胂竽切煵莨镜睦习鍌兺瑯右仓滥峁哦〉亩竞?,但也因為其他的利益關(guān)系,而做出了違背事實的結(jié)論。在中國,這些利益可以是國家的稅收,可以是全公司上下所有人的福利。同時杰夫還要破壞自身家庭的幸福,置家庭對于他的責任于不顧。但杰夫還是在一句美國“國罵”之后,做出了他的選擇:義正詞嚴的揭開煙草生產(chǎn)的黑幕。這是一個科學家的良心。
而羅威,最開始關(guān)注于這一話題的爭議性,這能提高節(jié)目的收視率。但是隨著他和杰夫的交往增多,他也卷入其中。當電視臺決定不播出節(jié)目時,他想到的是對于杰夫的承諾,想到的是,杰夫為了那個訪談幾乎犧牲全部幸福。所以他一定要想辦法讓那節(jié)目播出。而且,他才不管電視臺高層明哲保身的傾向,他是“一個新聞人”。
這讓我想起“水門事件”和因該事件聲名鵲起的華盛頓郵報。不久之前,自己也曾十分羨慕媒體人那種“無冕之王”的姿態(tài),現(xiàn)在卻因為現(xiàn)實工作的壓力,而不得不暫時放棄那樣的幻想。不過,那確實可能是個幻想吧,實際上“無冕之王”的生活并不那么光鮮,失敗的時候也并不那么壯烈。實際上,他們也很郁悶,也被各種利益牽扯著,沒多少自由。想起梁冬的那句玩笑:以前覺得天天看美女那真是天堂生活,可是當一件你喜歡的事情成了你的工作,你會發(fā)現(xiàn)它苦不堪言??赡芤舱且驗檫@樣的原因,考大學的時候,我說服了自己不去念中文系。
所以,可能生活是有點平凡的??墒俏覅s老是活在夢里,活在別處,活在比現(xiàn)實多點驚心動魄的電影里。而且,看完電影,讓我更意識到一個人的責任心,道德。還有羅的妻子的一句話:Know what you going to do before you do it. 這一句話應(yīng)該能讓我以后處事更為謹慎,也少點后悔。
另外,這個DVD是沖著兩位大牌實力派明星去買的,結(jié)果確實也沒讓我失望。
5 ) The Insider(驚曝內(nèi)幕)
157分鐘,有些地方的情節(jié)讓人覺得稍微有一點點拖沓了,而有些地方,比如Al Pacino幫Russell Crowe證明他的人品神馬的那段又有點好像有點快,弄得我不是最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就幫了他,稍微會覺得有點跟不上,這種節(jié)奏上的把握似乎不是最好。
至于故事本身很棒,對于媒體操守的探討有點像凱特貝金賽爾阿姨的《真相至上》,Al Pacino演技沒話說,發(fā)起火來的他是那么的有魅力,這種爆發(fā)力強勁的表演沒有幾個人能和他比。幫Russell Crowe贏了之后躺在床上那一句win what又真是讓人雞皮疙瘩一地啊。
不錯的片子,推薦一看,4星。
6 ) 我們需要這樣為公布真相而奮斗的志士
看文學作品宣揚提倡什么,就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必要。敢于說真話,是我們社會中最缺乏的一種行為。特別是會受到利益的沖突,甚至是生命。我國歷史上推崇“武戰(zhàn)死,文諫死”,文人冒著殺頭的風險,頂撞皇帝,海瑞就是杰出的代表,有人說(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那也是一種博出位,可以名留清史?,F(xiàn)代我們也有馬寅初、張志新之流,歐美有太多類似的電影,我以前介紹過的《應(yīng)許之地》,老片《驚爆內(nèi)幕》,由艾爾-帕西諾《教父》、《聞香識女人》,羅素-克羅《角斗士》、《美麗心靈》等,兩大影星主演的,光這兩個人的名氣,都夠你去看的,我可能以前看過的,重溫了一遍,這是部真實事件改編的,主人公說真話的代價是失業(yè),勝利了也并沒有得到什么補償,該妻離子散還是這樣,該學校教書也還是去教書,但是六大煙草公司為此付出了巨額賠償,讓人大快人心,怪不得美國會出斯諾登,那要怪你的影視作品,把這類敢于說真話的人,視為英雄,看多了誰不想試試正義、英雄的味道。如果我們的普通人也能有這樣的膽量,那地溝油、毒奶粉等黑心廠商,就沒有那么從容生產(chǎn)、銷售的機會,但是很遺撼,我們大都是消費者、記者揭露出來,鮮有從事生產(chǎn)、銷售的職工站出來揭發(fā),可能我們太在乎自身的利益了,我們可以不吃自己生產(chǎn)的東西(但其實是躲不了的,只是易糞相食),生存是第一位的,正義、真相真有那么重要?
我甚至想給6顆星...
新聞是講述秘密的行業(yè),它要求記者讓人們說出他們本來應(yīng)該說出的話(觀察反思切入獲得信任尋找真相檢驗事實,也讓受訪者承當危險)同時也要讓人們聽到他們本來應(yīng)該要聽到的話(承擔被和諧的壓力);鑒于說實話往往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想隱瞞事實的對象會以各種方式打擊消息來源,最后你可能要面臨這樣的境況:什么是事實,你將對抗你的事實。角力無處不在,對抗資本和國家機器很有難度,不是你一個人準備好說出事實,事實就能奏效的。這就是這個社會,總會有人妥協(xié),而民眾的智慧也未必能使得他們站在真相那邊,因為輿論的風向可以被操作。所以你準備好說出真相了嗎?你準備好面對公眾了嗎?你準備好面對你的事實給你帶來的巨變了嗎?/邁克爾·曼以他獨有的風格在這種題材上做出了一部優(yōu)秀的類型片,了不起。
7.5分。真人真事改編。其實煙草公司事件只能算是個引子,本片前半段講的,就是當公眾利益同商業(yè)保密條款沖突時人性的抉擇,而后半段則是在拷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工作者的操守。具體到個人,電影并沒有給出最佳或者最后的答案,就像制作人片尾成功后說的:“贏了?又怎么樣呢?”
-Wallace:你會后悔公開真相嗎?-Wigand:有時候我希望我沒站出來,有時卻又感到有這個義務(wù)。如果你問我,會不會再這么做,值不值得?我認為值得?!?真相,有時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在面臨各種復雜問題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有多少人愿意承擔風險、能夠挺身而出?即使勇敢發(fā)聲了,也不代表一定能被公開被得知被接納。在現(xiàn)實世界里,顛倒黑白、扭曲是非、炒作控評等狀況屢見不鮮,有多少人能堅持盡量不撒謊、不欺騙、不造謠、不誹謗…擁有實事求是的較真態(tài)度呢?—— 今年四月先后觀看2015年韓國+2006年美國《局內(nèi)人》,發(fā)現(xiàn)《驚曝內(nèi)幕》也又名《局內(nèi)人》就想看看,結(jié)果愣是拖到九月才終于觀影。影片的故事劇情讓我聯(lián)想到《華盛頓郵報》《黑水》《聚焦》以及日劇《白色巨塔》等影視作品,而羅素·克勞在本片中的表演時常讓我聯(lián)想到《美麗心靈》。
是新聞人還是生意人?是抗爭還是妥協(xié)?無數(shù)人站起來,無數(shù)人倒下去,真相永遠如此殘酷。
7.6/10既欣賞了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又對這段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吹搅艘粋€更為真實,有血有肉的媒體世界
最尖銳地挑戰(zhàn)公眾知情權(quán)與媒體職業(yè)道德的底線,好片
有了阿爾·帕西諾,依舊很無趣。
很喜歡結(jié)尾的情緒。雖然基調(diào)有時古怪,但很確信會在關(guān)鍵時刻重溫,只有這個信息量和曲折度才對得起難搞的現(xiàn)實。
還是那么喜歡邁克爾曼,冷靜、客觀的呈現(xiàn),奇葩的拍法和怪異的cutting point,不講廢話,不玩虛的,不諂媚觀眾,就是好看!真是俺們水瓶座導演的好代表!
四星半。兩皇帶一雛,然而彼時的“雛”羅素·克勞卻最搶眼,影帝氣質(zhì)由此初現(xiàn)。好萊塢四王好像都拍過類似的片子,新聞記者之類的,那句“Are you a businessman or are you a newsman”應(yīng)該是對所有新聞從業(yè)者的一次靈魂拷問,另外這片子重點壓根不在“驚”和“內(nèi)幕”,隨便一瞄就一堆沒看到點上的。
公正有時就是那么難,黑色被涂白,螳臂難擋車!正義就像風中之燭,總是無情的被湮沒…但是,他們亮過!他們在堅持!他們有良心!他們不放棄!影片懾人心魄,兩位影帝奉獻出他們堪稱史詩一般的表演,角斗士般的背景音樂響起,孤膽英雄刻入人心
9.0/10。沉穩(wěn)有力、火花四濺!我操信息量大到腦袋都炸開了!!從節(jié)奏、氣氛到心理刻畫,從剪輯、配樂到調(diào)度,全都精彩得沒話說!邁克爾·曼最牛逼之處在于把一個給美國觀眾灌輸過幾百遍的道德思想拖長成近三小時也能拍得熱血沸騰。那些打低分的憑良心說說,你們以前看過完成度這么高的主旋律嗎?。。?!
兩位我非常喜歡的影星,不過片子卻不是十分喜歡。從電影中可以感覺得到美國人對于個人的尊重,是講黑幕,但在中國這尼瑪能叫黑幕嗎?
are you a business man or are you a news man?
這算是一個happy ending,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呢,"Guys like you are in short supply. Guys like you too.".
我有一個小秘密小秘密小秘密
冗長是電影的富貴病。仗著題材、表演、導演能力俱佳,故弄玄虛,拖沓得要命。
我讀書時一位教授,在他80年代讀博士時,和他導師一起做受煙草公司資助的項目,得出過煙草對人體健康無害的結(jié)論,當然后來項目停止了。這位教授是研究meta analysis的
正義的代價啊。在某些國度看來,這是屬于yy過度的天方夜譚,在某些地方,這些是真人真事。相當于男性版的《真相至上》,邁克爾·曼真是會拍男人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