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7年的東晉時期,門第風氣極盛,三品官家祝氏為了鞏固朝中地位攀附權貴,將獨生女兒祝英臺(楊采妮)許配馬氏太守,因為擔心無心向學的女兒失禮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裝來到書院好好進補,因書院均是男兒,祝氏夫人(吳家麗)拜托院長夫人對愛女特別關照。
在書院,祝英臺結識出身貧寒但苦心向學的梁山伯,因情義相投,兩人相交甚篤,日日相對中,祝英臺的女兒身被梁山伯識破,兩人相愛。自此梁山伯更加發(fā)奮讀書,期望取得功名后將祝英臺迎娶進門,然而門第的隔膜終難消除。
禮拜五的時候不知怎的搜到了豆瓣的一篇《梁?!返挠霸u——讓我淚如泉涌的梁祝,寫得非常動人,讓人忍不住搜來電影看,一看就愛極,這幾天把這個94年的老電影看了一遍又一遍,輾轉反側,忍不住自己也要寫一點東西。
關于愛情的電影,在這個年代可謂泛濫成災,但是能真正把情欲表現(xiàn)出來的電影卻很少,大都是三言兩語間男男女女莫名其妙就愛上了,然后沒幾步就滾起了床單,這樣粗制濫造的快餐愛情,只會讓人覺得他們的感情廉價。真正懂得情欲的導演不用靠任何裸露的鏡頭,就能讓人看過之后永志不忘、一想起來就耳根發(fā)燙。
像《洛麗塔》中躺在草地上的少女,纖薄的濕衣緊貼著她的身子:
像《情人》中女孩在中國男人車窗上留下的那一吻:
然而這些西方式的愛情固然熱烈動人,卻多少不太符合我這種東方文藝青年對完美愛情的期待,它們總是顯得粗魯聒噪了。而徐克導演的《梁?!?,在潑墨山水畫中,演繹出了真正的東方式的愛情,含蓄、細膩,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都百轉千回、雋永綿長,這就是我夢中所能見到的愛情。
故事發(fā)生在東晉,關于時代背景,電影中梁山伯在書院的僧人好友有一段簡潔描述:
漢人枉稱有幾千年文化,總是希望感化蠻夷外族。結果現(xiàn)在北方被胡人霸占了,漢人被迫南渡過江。先過江的就霸著大官來做,排擠遲來的人。仕族要互相拉攏,所以婚嫁講究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我沒有躲起來,我是站在門外觀看他們而已。
那是華夏文明偏安江左、第一次衰微到面臨生死存亡危機的年代,社會風氣黑暗,世家大族靠著婚姻互相拉攏,排擠寒門庶族,把持統(tǒng)治地位,憑借長江天險醉生夢死。男人們服食著五石散,跟女人一樣化著精致妝容,空談玄理,對于實際的軍國大事卻不屑一顧。電影開場時,祝英臺的父親便只算計著把英臺嫁到太守馬家攀親來鞏固家族地位,只是因為小英臺活脫脫一個女漢子,生怕她嫁不出去的父母才想把她丟到書院去學習幾年。其實今時今日很多的父母對女孩的期盼又何嘗不是如此,《泰坦尼克號》里Rose的母親把她送去讀大學就是指望她在大學里釣個金龜婿挽救沒落的家族。不論古今中外,對于從未品嘗過愛情的人來說,愛情并不是他們的必需品,錢和權勢才是。
然而這個世界上總有些地方是人間的骯臟還沒沾惹到的,總有些人還有著純潔的赤子之心。
特別喜歡楊采妮演的祝英臺,并不是通常演繹的祝英臺那樣嬌柔,反而濃眉大眼得像個男孩子,走路生風、英姿颯爽,對于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不以為然,這樣有個性的女孩,才會是那個為了愛情對抗全世界、決然犧牲一切的祝英臺,而吳奇隆演的梁山伯,憨厚可愛,外柔內剛,溫和得像個女生,內底里卻是和英臺一樣的剛直。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是個唯物主義者,從來不相信什么宿命,唯獨在情之一字上,我相信緣分天定。梁祝骨子里是一樣的人,所以愛情的產生于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天性、一種本能。正在梁山伯因為彈琴沒有神韻而被老師譏笑不知情為何物時,祝英臺從高高的山道上走過,他們遙遙對視,微微一笑,所謂目成心許,所謂一見鐘情,這便是宿命。
而徐克也為這一對璧人大方地鋪設了一個天堂,在我想象桃花源該長成什么樣的時候,小英臺就已經離開家步入了真正的世外桃源,山林掩映的書院,落英繽紛的琴臺,羽扇綸巾、仙風道骨的長須老師一會兒講解著詩經,一會兒又嗔怒于不解風情的學生,白衣飄飄、青春帥氣的少年書生們則讀著古籍、彈著瑤琴,還有什么地方比這里更適合初戀呢?
看電影的時候除了眼簾中的蒼松翠柏、清泉流水,耳朵里環(huán)繞的悠揚琴聲,最令人念念不忘的便是徐克對東方式愛情那種欲迎還拒、心照不宣的小兒女態(tài)的精致呈現(xiàn):
英臺睡覺的時候悄悄回頭看山伯讀書,眼里帶著光,含笑入睡。
兩個人夜晚一起在文庫讀書時,背對而坐,卻忍不住互相回眸看對方,燭光映照下,看到對方也在看自己時,甜甜地笑。
英臺為山伯罰站時,委屈地忍不住哭泣,山伯在一旁給她彈琴,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老師口中的“情”為何物,琴音飽含深情,英臺聽得發(fā)癡,又悲又喜,忘記了身體的勞苦。
山伯生病時英臺給他熬藥,捧著藥罐時兩個人都怕對方燙著,于是你接我、我接你,都燙得捂耳朵。
中秋佳節(jié)時,山伯給英臺化妝,從恨屋及烏的厭惡(英臺痛恨她爹化妝)到柔情萬種的心動(心上人給自己小心翼翼地拍腮紅、畫眉、涂口紅,任哪一個女生都要淪陷),這一場妝,讓英臺徹底表露了對山伯的心意:“你一定要回來找我?!?/p>
還有談過戀愛的人都懂的情侶間可愛的小吵小鬧:
英臺和山伯約定誰碰翻他們之間的水杯就要被打一拳,然后英臺和山伯比較了一下拳頭大小,強詞奪理說山伯一拳等于她三拳,所以山伯不打都欠英臺兩拳……
英臺聽到山伯參加科舉就要離開書院,以后再見面就難了時,突然發(fā)脾氣,忍不住拿樹枝打山伯:“科舉!科舉!就知道科舉……”
終于到了十八相送,山上,兩人都假裝無事,強作歡顏,又抵制不住要纏綿的誘惑,于是很緊張,很焦慮,動作很神經質。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這樣親密的距離,跑到大雨中淋著,試圖恢復理智,她跑出來,一言不發(fā)地望著他,他緊張地大吼:“你跟來干什么?快進去??!”終于拉著她跑回山洞,于是無可奈何地理性崩潰:“亂就亂吧?!痹缇蜕罘N的感情終于爆發(fā),讓人臉紅心跳。特別可愛的是他們親熱時忽然回頭瞧見山洞外一尊潔白的觀世音菩薩雕塑正似笑非笑地看著他們,于是害羞地找來樹枝堵在洞口遮擋菩薩的視線,可是不久樹枝又倒下了……其實佛渡有緣人,這樣純潔干凈、至死不渝的愛情無愧于天地,觀世音菩薩也只會微笑著祝福吧~最后離別時,濃綠的樹林背景下,已經折騰得把白色衣衫染上滿身污泥的他們深情對視:
爛漫的少年時代在這一刻結束了。
后面的事情讓人不敢看第二遍,有情人被硬生生拆開,山伯被祝家打得重傷,被祝母逼迫寫離別信,寫著寫著一口血吐在紙上,終于暴病而亡,而英臺瞬間憔悴、眼淚流光了接著流出血來,讓最鐵石心腸的人也瞬間淚崩……
祝母在去勸梁山伯的時候說:“你和英臺相處不過半載,感情不會太深,很容易放下的?!?/p>
其實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多少,和認識多久根本沒關系,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祝母又說:“你以為憤怒就可以改變你跟英臺的命運?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這個我們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是這么虛偽、迂腐和勢利。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p>
祝母當年就曾和英臺一樣女扮男裝去讀書,山伯的僧人朋友彼時是書院的一個學生,和祝母也曾有過一段緣,甚至可以說祝母和僧人就是上一世的山伯和英臺,可他們一個最終選擇嫁入豪門,一個逃避現(xiàn)實出家為僧。祝母這段話說得這么兇狠,與其是在說山伯和英臺,不如是在說給她自己聽,為自己當年放棄愛情、投降于世俗尋找借口。
徐克對這場愛情悲劇的認識顯然要深刻得多,通常被視為直接兇手的馬文才在這部《梁?!防锔具B個臉都沒有露,相反他花了很大的篇幅闡述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風氣以及英臺父母的所作所為。兩漢之際,中原王朝開疆拓土、建功立業(yè)、威震四夷帶來的自信和朝氣,于是彼時有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隋唐之后科舉發(fā)達,文化繁盛,書中自有顏如玉,山伯這樣的人才豪門反而要搶著巴結,元稹便輕易娶了宰相的女兒??墒橇鹤K硖幍臐h唐之間的魏晉南北朝,卻容不得這樣跨越門第的愛情。越是膿包的朝代和國家,狗屁規(guī)矩就越多。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不由地想起同樣是東晉時期的另一場毀于門閥政治的愛情:
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余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王子敬,就是王獻之,字子敬,是書圣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和郗曇的女兒郗道茂青梅竹馬,很早與她結了婚,但是因為王獻之本人才華橫溢、英俊瀟灑,于是惹來了新安公主的覬覦,一定要嫁給有婦之夫的王獻之,哪怕王獻之狠心燒爛了自己的腿也不肯罷休,皇帝只好下令讓王獻之休了郗道茂改娶新安公主。離開了郗道茂之后,王獻之一直郁郁寡歡,四十多歲就死了,彌留之際,道士來他家作法事,問他:“生平還有什么放不下的事么?”他回答道:“想不起來別的什么,只記得和郗家離婚。”
分別之后他曾寫信到郗家,這封信無頭無尾無落款,被人稱作《奉對貼》: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即使和你面對面這么多年,在一起的時候卻還是整天都那么高興。和你額頭碰著額頭,什么話也不說的日子永遠也不嫌長。正想和你像當年一樣白頭到老,沒想到我們居然就這樣生生分開了!我真的好難過,什么時候才可以再見你一面?。课疫B抬頭低頭這么一會兒都難受,都想哭,都想見到你,也許只有我死的時候才能停止對你的思念吧?。ǜ兄x知乎 @鴻澈 讓我對這段故事印象深刻)
與王獻之相比,梁祝反而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不僅是現(xiàn)實,更化成了傳說,可以在傳說里擺脫一切束縛、超脫死亡,化作自由的蝴蝶雙宿雙飛,這是中國的文化和最廣大的善良人民對他們的憐憫、同情,不忍心讓他們就此灰飛煙滅,于是給他們這對苦命地年輕人一個自由的解脫。片子里祝母一直對英臺念叨著“沒有選擇”,可是只要我們肯,永遠都有選擇,嘴上說沒有選擇,只是因為軟弱到不能付出做選擇的代價。英臺對山伯最初產生愛意,便是山伯那一句:“有時候,應該做、不應該做兩者,總得有個選擇嘛!”
我愛中國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它永遠都給人選擇。只有在這里,一個普通的民婦孟姜女能把秦始皇的萬里長城哭倒;只有在這里,一個普通的農夫牛郎能對抗神祇的旨意,和心愛的人鵲橋相會;只有在這里,一對苦命的情侶能跨越千年,在人民的記憶中化蝶永生。
其實英臺在沒有遇到山伯之前也一樣快樂,假如她從未遇見過山伯,按部就班嫁入馬家,也不見得就會過得多么不好,頂多就是日子無聊點,因為一場意外愛上山伯之后卻釀成了悲劇,從祝母的角度,又或者從知道結局的我們的角度來說,可能梁祝相忘于江湖反而是對兩個人都好的事。然而他們畢竟相愛了,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如果從來沒有得到過愛情,我們也能活著,可是得到了再失去,我們就也活不了了。
又哪怕以今時今日的社會風氣看,英臺和山伯也是典型的白富美和鳳凰男的結合,放在哪個網絡論壇上都是要被勸分的,就算他們真如愿結婚了,不同的家庭背景、親戚關系等等世俗的方方面面也會折磨他們的婚姻……今時今日有多少人以給別人自以為是的幸福而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呢?又有多少披荊斬棘修成正果、被世人艷羨的璧人在婚后洋相百出呢?所以我甚至很羨慕英臺和山伯,能在最好的年紀收獲最熱烈的愛情,然后在一切走下坡路之前化蝶絕塵而去,擺脫了一切被柴米油鹽庸俗化的可能,永遠留給世人最美、最酷的一面。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徐克這版《梁?!放挠?994年,獲提名四項金像獎,并榮獲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獲提名第3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跨媒介改編劇本獎”。 1994年,是經典電影的井噴之年。 香港有《大話西游》、《東邪西毒》、《重慶森林》等;國外有《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等等。但即便是這樣,我上高中時聽說徐克這部電影,也并沒太上心。 我那時還對傳統(tǒng)文學的敘述體系抱有強烈的執(zhí)念。這部電影,除了故事藍本脫胎于傳說,使用了不少反傳統(tǒng)的敘述方法,當時覺得很反感。 然而,越隨著年齡增長,越覺得這部片子耐看,甚至可以說這是徐克作品中的巔峰,就像《霸王別姬》之于陳凱歌。 對電影來說,情真意切,最是難得。
影片開頭,一個少女披頭散發(fā)地趴在房頂。她握著一個罐子,里面裝著一只展不開翅的蝴蝶。天灰蒙蒙的,陰云不散。鏡頭一轉,是看到英臺的老父親,一個涂脂抹粉的男人憤懣地表達著對畸形官場的瘋狂渴望。 “歐陽家族就是因為抹得紅光滿面,官運才那樣的亨通!” 魏晉時,男子以陰柔為美,爭相涂脂抹粉,成了地位的象征。這在今天看來不合主流的審美在電影中被充分表達。故事里才貌雙全的祝家小姐成了冥頑不化的叛逆丫頭,她站在廳里接受父親的訓斥,素面朝天,天真得近乎于傻。與此同時,她苦心經營官場的父親正不停地用一種莫名的膏脂搓揉已快沒了顏色的面皮。 他的目標,是馬家。
電影將傳說中完美的祝英臺塑造成這樣一個形象,似乎是為了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終極意義層面對自由的渴求,為了讓這個可憐的女子能合乎情理地擺脫束縛。 在傳統(tǒng)版本中,英臺因渴望求學而女扮男妝來到書院,在徐克這版電影中,祝家則是為了塑造一個合乎禮教的媳婦而將英臺送進書院。這樣的設置將人物命運的被動加深了許多。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女,能懂得些什么呢?母親讓她怎樣,她便怎樣。讓她綁上腿,蓮花碎步規(guī)規(guī)矩矩地行走,走到了房間門口,也不懂得轉彎。母親說,“再走你就出去了”,她便當真搬開了擋在前方的木頭架子,走出門去。 她真的出去了,再沒回來。 電影看完,才領悟這處漂亮的隱喻。從走出家門起,她冥冥之中已踏上不歸路。
然而情節(jié)發(fā)展到這里,色調還是明快的。兩位主角的相遇也很有詩意。青蔥幽靜的山間,撫琴的梁山伯徐徐回首,看見雀躍走過的新同學,眼中有著說不出的溫潤和干凈。 第一天,按師母的悉心安排,祝英臺夜宿書房,朦朧中聽見了書生誦讀詩書時的聲音。這首詩,徐導選擇了《詩經?陳風》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月出》歌月懷人,朱熹謂“此亦男女相悅而相念之辭”,又是一處絕妙的伏筆。 延續(xù)了在家時混世魔王的風格,祝英臺到了書院,也沒給大家省心。原來的故事框架中,祝英臺學問出眾,這里則體現(xiàn)為反面——啥啥都不會。 而正因為這樣,走下神壇的祝英臺,才多了可愛,多了人性。
小高潮出現(xiàn)在一個黃昏,英臺和山伯舉琴被罰站。同窗玩鬧沖撞,打碎了山伯的琴。英臺即刻奪過碎琴,捧在手中,低語曰“我賠得起”。先生勃然大怒,命她繼續(xù)罰站。
天漸漸黑了,梁山伯攜琴,在樹下席地而坐。他撥弄著琴弦,想安慰這個“兄弟”,自己卻始終心煩意亂。先生之前教琴時曾說,梁山伯彈琴,缺情;所謂情,發(fā)自心肝脾肺腎。 這個呆頭鵝不明白了,情是什么?發(fā)自心肝脾肺腎?
此時已經入夜,叢林茂密,流水淙淙,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似皆為伴奏。如同頓悟一般,琴聲順勢而出。 很容易猜到,電影用的就是眾所周知的《梁?!菲危浘貌凰サ男稍诠徘僖粽{中多了幾許古老的情味,美得別出心裁,將今人之懷入故人之手,的確是將“情”的生發(fā)表達得更加理所當然。 這場戲十足是“情味”這個詞的絕妙表達,愉悅,又不知所措。 琴聲持續(xù)了很久,鏡頭從山林、到梁山伯手中的琴,再轉換到房間里一語不發(fā)的祝英臺。 這是一個覺醒的夜晚。 鏡頭緩緩拉近,讓人看清楚那個沉默而正在覺醒的祝家小姐。她的傻,她的幼稚,她的冥頑不靈,在這個夜晚消失殆盡,代之以殷勤的期待和重重的憂慮。電影前半部分的無厘頭與戲謔徹底到此為止,悲劇一步步鋪開。 到這里,影片進度開始加快。奪人所愛的馬家從未在影片中正臉出現(xiàn),卻時刻像一朵巨大的陰云,籠罩著原本應該純粹的故事。 如同原本的故事線索,祝父稱病,要求女兒歸家。徐克將長亭送別這個經典橋段編排得現(xiàn)代性十足,按照原本的故事情節(jié),梁山伯入祝府提親后才知曉祝英臺為女子,電影并沒有將懸念掛到那時候,他們在送別的路上,就已經交換了彼此的勇氣。 徐導才真正是明白,原本的整個故事里,能讓他們勇敢表達的時刻,并沒有太多。 再次邁進家門的祝英臺,已經不是傻孩子。車如流水馬如龍,馬家提親了,她固執(zhí)地等她的梁公子前來。 他來了,帶著寒酸的聘禮,坐著竹轎,避著馬家聲勢浩大的下禮隊伍,甘心收下母親所有的奚落,來了。 樓臺相會時,他看著盛裝的女子,楞住了。他想象過這個場景,但絕沒有這么具體,這么真實。暢敘舊事,苦中作樂,可那苦是消不去的。不消太久,她被母親喚去試喜服。左等,不來,右等,不至,他的眼神漸漸黯淡下來。 貼身的丫鬟來說:小姐讓你放心。梁公子笑了:我當然是放心的。 這里借用了寶黛二人的經典對白,“你放心”千言萬語都在這三個字里。 當她長發(fā)飄飄地站在父親堂前,眼中多了不曾有過的從容和堅定,也多了少女的嫵媚。她提筆用寫下那首《月出》,父親大為滿意,女兒終可成為一個體面的媳婦。 可只一句話,就讓一切都走向了對立面。 我不嫁。 在這個暴雨之夜,梁山伯被祝府家丁亂棒打去,性命垂危。 祝英臺則被關進家門,所有的窗戶被木板嚴實地釘上。當最后一縷陽光被斬斷時,她仿佛看見了當年那個臥在房頂看蝴蝶的小女孩;當她顫抖著雙手展開山伯的來信,一個字也沒有,只有觸目驚心的血跡,綻開如奇詭的花朵。 她撕心裂肺地撲打著堅固的門板哭喊。樓下人來人往,沒有人表現(xiàn)出聽見了的樣子。 影片中最具魏晉風度的若虛和尚,是祝母舊日的戀人。他仿佛就是梁祝這個故事的前傳,也似乎意味著著他們的未來。他曾去過祝府,想為二人求一條生路。 和尚:這池里的魚,你應該放生。 祝母:放他們出去,外面環(huán)境惡劣,適應不了,它們會死的。 和尚:變得不適應,是因為他們來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應該有池塘。 祝母:說的很瀟灑,你能放下就不會出家當和尚了。 祝母更不敢嘗試的,是一代代人建立起的生存秩序的崩潰。她接受過命運的安排,她以為只要不死,祝英臺也會像她一樣。 梁山伯撒手人寰了。她出閣那天,她獨對妝鏡,淚流成血。 路上照例是狂風大作,黑云壓城。她跪在山伯墳前,大雨洗去臉上濃厚的脂粉,又見那個清秀嬌俏的女子,洗盡鉛華,一如懵懂無覺的昨日。 只有他們,才能這樣毫無偽裝地默默相對。 此處背景音樂,為舊曲填新詞,用的依舊是《梁?!非{: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生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她一襲白衣,微笑著在狂風里向前。所有人在狂風中都像是小丑,蠕動,后退。只有她在前進著。 影片結尾比傳統(tǒng)敘述,更多了一分畫龍點睛。若虛和尚在書房中找到祝英臺當年閑來無事畫下的一對蝴蝶,紙已經黃得發(fā)脆。他在著同樣黃得凄艷的晚霞中緩緩撕碎這張命符一樣的畫紙。 秋風疾掃,盡數(shù)吹走了紙屑。 而最后的兩片,在僧人寬厚的手心里化為兩只蝶,一前一后,翩躚入夕陽。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這是傳說的期待,也是故事的實際達成。表面而言,這部至今為許多人所不屑的香港電影顛覆了傳統(tǒng),打破了千年來人們心目中祝家小姐的完美形象。但是導演在每一個長鏡頭、每一聲痛苦的吶喊中表達的人性,卻讓故事更加動人。 南朝民歌有“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之句,相比于很多傳統(tǒng)劇目,徐克這部電影,在情感的真實性上,可能更接近這樣坦蕩赤誠的風格。 此外,影片對故事時代背景的鋪排,亦很有見地,如借祝母舊時戀人之口談西晉滅后南渡的士族,值得玩味;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比如何潤東在書院生涯中飾演了一個有情有義的GAY男。
總而言之,搞笑的前半部分并沒有影響電影的格調,反而使故事多了幾分生趣;對人性和愛情肌理的細膩考察又使得敘述格局從小兒女之情中跳出,一躍而為命運悲涼的發(fā)聲。所謂一詠三嘆,如是。
作者:Miss鐵牛
微信公眾號:鐵牛影業(yè) (TieNiu-Movie)
之前開會,討論片子的近期宣傳計劃。某外援公司代表說:宣傳就是得結合潮流啊,目前什么片子會火,一定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策劃一個“那些年,我們一起干嘛干嘛”的專題,把咱們這片融在list中…… 可能是我多少沾染一點職業(yè)敏感,幾乎差點脫口質疑:貴公司難不成是《那些年》的內地宣發(fā)?想我們宣傳片子的同時順便幫你們也宣傳了?丫水夠深的呀。 事到如今,捆綁著“那些年”臺頭的合集搭乘強勁東風各自翻出舊賬,也許也稱不上有什么過分的野心,誰讓“那些年”歸根究底是種情結呢。 一閨蜜和高中要好的男同學看了《那些年》,回來說感覺很好。我問,重修舊好了?閨蜜否認。我說,那,片子火力還遠不夠啊。孰料,凌晨,閨蜜就上線說,男生對她說愿意等她兩年。 另一個是大學室友,前前男友在《那些年》上片后,忽然出現(xiàn)窮追不舍的對其進行騷擾。說一直想著念著的都是她。害室友無法淡定。當然無從考證他是否也是去看了《那些年》并受其影響。 近日,偶然看了徐老怪的《梁?!?,浪漫、青春、美好之類的小字眼兒頓時劈頭蓋臉而至。讓人心發(fā)麻,讓人心生癢。我覺得片子前一個小時比《那些年》要“那些年”吧??催^之后的整個晚上都不忍心再去看別什么的片子,生怕心上這美好情愫一不小心被沖淡。 很多段落我都愛,尤其是吳奇隆監(jiān)督楊采妮背書與第二天補考的片段簡直是大愛。吳奇隆在另一側拉著系了楊采妮頭發(fā)的繩子,幫她頭懸梁。瞌睡,吳干脆把繩子套在自個兒腦袋上。補考考場上,楊正欲打盹間,一個激靈,想起吳手中的繩子。奮筆疾書,如有神助。 十分鏡像化,毋需語言綴飾。 第二天馬上搜來演職員表里有同樣配置:徐克、許莎朗、吳奇隆、楊采妮的另一部片子《花月佳期》來看。片子很花哨,對故事“合理性”的編排上有一些刻意。但我非常喜歡片中的一場戲是,吳奇隆、楊采妮穿越回來時因為挨得太近,于是粘在了一起,成為“一個人”的正反兩面,在唱戲班子后臺惹出一小串意外。徐老怪這種“背靠背”式的設置真是太歡樂、太有想象力了。(偏巧,上文提到的《梁?!穮瞧媛∪斯畈赡蓊^懸梁的橋段也是背靠背式的。) 自此,徐老怪成為我心中的又一枚大神。 長久以來,令我感慨青年、青春、青澀又清清楚楚、干凈透亮、惹人憐愛的美好年華的文藝作品,還要屬當年的畢業(yè)論文——沈從文。為了論文,《邊城》一個月內我反復看了十八遍。做夢想的都是翠翠和二老。首見,她誤會他作勢對他兇,他笑笑離開,囑人送她回家。他請她看他賽龍舟,留出最好的位置給她,她聽了關于她的議論和關于他的謠言,于是又是誤會。他一心表現(xiàn),卻跌進水里,她下樓、他上樓,在促狹的空間里相遇,然后離開。都是因為太過年輕才會有的青澀模樣。何況連文辭都是那么美:雨落不止,溪面一片煙。 《邊城》和《梁祝》都是悲劇作束。也許一切只是因為開始時分太過美好。也許戲中人和看戲的人都該懂得,此后的生命不過是為了慢慢磨平這些美好記憶才存在的。 所以我們才都該放棄反抗、放棄挽救,因為之后的每一次企圖模仿甚至超越的努力都化作一種拙劣的無力感,使得現(xiàn)實的平淡和回憶的美好中終于醞釀出一道永遠無法跨越的溝渠?;貞浗K于成為理想,與現(xiàn)實徹底撇清,似乎那不再是親歷過的日子,而是一個沒人舍得喚醒的夢。 PS:當然有時我也做這樣的猜測,比如,導演是先謀劃出這些美好的小細節(jié),但是僅僅細節(jié)還遠構不成故事,于是才想著把它們放進一個大框的故事中。而這個作為大框的故事又恰好是梁祝。所以我們看電影的人不要太在乎這個外部的故事才好,是喜是悲,它只不過是為了這些美好的細節(jié)們才存在著的。 PS2:楊采妮男扮女裝好像林依晨啊。
這故事家喻戶曉,等于是大部分受眾都先天被劇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實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對蝴蝶的寫意處理,徐克太牛掰了還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還是那問題,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臺女兒身之前喜歡上他的,還是之后?
改編經典傳說是最難的,一點不改毫無看點,改得不好糟蹋經典。徐克做到了讓經典傳說有了自己的風格,還做到保留了原來的精義。
徐克拍片,即便是愛情悲劇也帶著幾絲俠氣。
李碧華曾說這樣一段話:“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并無想象中之美麗。” 從前我不懂李碧華為什么要這么說,現(xiàn)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紅塵中的癡男怨女們很多都很羨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全身心地去愛一個人,并且也能被所愛的人全身心地愛著?又有多少人能夠面對愛情不計較得失與受傷并且不會受傷?
如果祝英臺嫁入馬家,幾年之后就會和她母親一樣
模糊了性別的感情.徐克加進了相當多的同性戀暗示……
7/10。徐克的改編尊重傳統(tǒng)又趣味化,綁在英臺腳上的繩、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標準禁錮著純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強面子并強迫出嫁的英臺抹上厚重脂粉,化妝也是禮教掩飾純真的意象;作弊紙團、書院足球賽、同席而睡水碗劃界、敲鐘時扮鬼臉充滿現(xiàn)代氣息,和尚/避世與祝母/妥協(xié)這組愛情參照詮釋了時代悲劇性。
徐克的改編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點,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楊采妮的反串也是經典之一,從中可以窺見徐克中意的女生類型(袁,林等)。
梁山伯說,同性之間的愛是虛的,異性之間才是實的。
原來何潤東是先演過喜歡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歲的時候長得還蠻清爽
小時候看還以為是鬼片...
憑什么同性戀就是虛的異性戀才是實的,想看何潤東和吳奇隆搞基。
不只是門第之見,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淪為同黨之悲。連信仰都會變質,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愛的時候死去即為永恒。
明明知道結局,怎么會還是那么感動,最后十分鐘就是催淚的。如果什么時候看這部不會哭了,就是老了吧。
比我以為的梁祝要可愛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衛(wèi)的多。我好愛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還在為了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哭的死去活來????
五年里只看過兩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輩子的電影是梁祝,而不是東邪西毒。
魏晉病態(tài)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臺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fā)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xiàn)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無敵老港片】行云流水。無言到面前,與君分杯水
徐克還是很不錯的.從嫁衣奔到喪衣那幕把我震得無語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