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為強迫軍隊聽其發(fā)表的勸說軍人恢復日本昔日榮譽和“純潔”的講話,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將真下將軍扣留為人質。但他的講話卻遭到軍人們的嘲笑,憤怒的三島由紀夫回到屋中后剖腹自殺。影片以四個部分展現了三島由紀夫的生平:(1)對真理和美女的看法;(2)藝術觀點;(3)軍事方面的活動;(4)劍和筆的統(tǒng)一。
影像與配樂
與其說是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按部就班的電影,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更像是一個大量運用舞臺藝術、室內布景和裝置、光影效果的視覺實驗。在密密麻麻的臺詞和獨白之外,這部影片的文本性被擴展和延伸到了運鏡、構圖和配樂中。
第一幕和第四幕的的打擊樂配樂恰到好處:
在第一幕中搭配黑白影像呈現出了一種被家長制傳統(tǒng)、舊貴族氣質限制著的壓抑童年。在女性長輩的看管之下,三島由紀夫極少和同齡人打交道,對社交環(huán)境的不熟悉、被同學嘲弄的“女性氣質”(“femininity”)逐漸加強了三島的自卑情結,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三島后來對保護日本文化自信和連續(xù)性的強烈訴求。
而在第四幕中,打擊樂的緊湊節(jié)奏感一方面配合體現了三島和他盾會成員的不安和緊張,另一方面也烘托出戰(zhàn)后日本矛盾的社會心理(東京大學的反戰(zhàn)、盾會的極右翼民族主義、對恢復天皇權威興趣低迷的駐軍…)。
影片的構圖非常強調對稱性,每次特寫三島這個角色時,人物往往被放置在了最中間,運鏡時也刻意保持了對稱的連續(xù)性,如隨著中軸線拉近或縮??;此外,場景之間的切換也盡可能地做到了連貫和融合,使得影片的觀賞性更高,觀眾接受影像信息更加容易和舒服。
值得指出的是,在室內裝置的場景中,影片有意地用相對狹小的空間和簡約的幾何圖形體現日本(/東亞)文化中的空間感,不僅僅浮世繪的街道,就連現代化監(jiān)獄的布景的墻體都是曲曲折折,類似于古典園林幽徑蜿蜒的審美習慣。
符號與意象:情欲、死亡美學、文化天皇制
基于三島由紀夫的生平,影片的故事主線中穿插了許多三島的文學符號?!督痖w寺》作為最能夠體現三島對泛化的死亡美學的探討和追求的作品之一,其實景搭建直接在影片第一幕出現,并在后續(xù)回顧三島成長歷程時不斷閃現。「金閣寺」作為一個符號,代表著極致的完滿,最高程度的美;在三島的觀念中,其無比純粹的「美」也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其毀滅——死亡的美感(或有美感的死亡)是美學的終極訴求。此外,面具、海洋、太陽等文學符號也在影像中或者文本中被直接提及或影射到,這些極具三島文風特點的符號搭建起了抒情的、悠長哀傷的影片調性。
情欲是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主要體現在他對(特指男性)肉體健美的推崇。對于三島而言,肉體的健美(bodybuilding)和國家構建(state-building)是平行的:面對同伴,他要克服對自己不夠健壯的身體的自卑;面對戰(zhàn)后的日本,他要重建這片精神廢墟,在西方影響下保護日本文化的獨立性。在這部影片中,數次聚焦肉體美的場景中三島不同的反應分別表現出最初的自卑和青澀、健身健美的追求和毀滅/死亡的美學意象。
無論是盾會的建立還是最終的政變計劃,三島由紀夫真正支持的不是政治意義上的天皇制和軍國主義,而是文化層面的天皇制——即保護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不被西方主流文化邊緣化和完全異化、維護日本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的正當性——這直接塑造了三島由紀夫的政治訴求和重視古典美的創(chuàng)作。
Schrader的《三島由紀夫傳》不是一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記電影,而是一本關于性意識的電影。
觀影前我對三島了解甚少,僅僅停留在一些大眾耳熟能詳的作品層面,對個人生平實際更是一無所知。因此這篇影評也會側重影片本身的觀感和傳達的信息,而非介紹背景資料或者評價本片對真實事跡的還原度,劇透成分較少。
與一般順敘或者倒敘+閃回的傳記片結構很不同的是,《三島》意外采用了一種triptych式的三條敘事穿插的敘事。光這一點并不算上絕妙,畢竟Virginia Woolf的biofilm《The hours》也是類似格式,但在《三島》中,除了傳統(tǒng)的過去/現在的分割,第三條線完全由對于三島本人的小說作品的戲劇性演繹所組成。
對于偏愛亮麗色彩的人來說,這第三條敘事線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金閣寺》、《鏡子之家》、《奔馬》,每一段都是史詩級別的mise-en-scène,每一段都各自風格鮮明卻被統(tǒng)一的日式美學緊緊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純美國制片團隊,通過光怪陸離的鏡頭,構圖,色彩,道具和makeup把日本的一大文化元素 —— Ero-guro (エログロ,即"Erotic & Grotesque (and nonsensical)“/「情色與荒誕」) 和東亞美在熒幕前發(fā)揮到極致真的非常非常牛逼。另外,我原本會以為這類日系美學片和stereotypical東亞音樂結合最佳,此片卻以Philip Glass的film score貫穿倒也效果出奇地好。
此外,《三島》所用的將三段敘事融為一體的手法極其巧妙。在這三條敘事線之間(過去,現在與小說作品),如何將基于三島作品演繹的第三段納入到影片整體中是一個難點。首先作為背景這里需要提到貫穿Paul Schrader所著的很多劇本的一個重要主題:主人公masculinity意識的塑成和發(fā)展。對此,"Man in a room”是在多部Schrader參與電影反復出現的motif。
我援引Schrader本人對「室中人」概念的解釋:
A man dressing and preparing himself to go out and do battle for his goals.
舉個例子,在同樣是Schrader為Scorsese所寫劇本的《出租車司機》一片中,一個最經典的場景為Travis在計謀刺殺前在自己公寓中對著鏡子欣賞自己連續(xù)抽出手槍射擊,陷于自己的masculinity無法自拔并幻想即將到來的climax和此行將為自己帶來的榮耀;類似的「室中人」場景也出現與《Raging Bull》,《American Gigolo》等影片中。
...Placing a man in a room is to force that man to deal with his body and with his soul in a world that’s falling apart—to its most logical end.
在很多橋段里,獨處的經歷使Schrader筆下的人物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直面自己的恐懼和弱點,在孤獨中成長,預演 (rehearse),在眾人所看不見的角落里完善自己的人格和masculinity,為最終的climatic action做準備。 作為一個兒時時常被bully的作家,三島由紀夫是Schrader的完美室中人形象。影片中三島的終極追求在于「知行合一」: The pure reconciliation of words/art and action。在三島看來,世間唯有「死亡」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而永久保留美的*唯一方式*則是在美的至高點死去。
劃重點:影片中所提到的三篇作品對應了現實中三島由紀夫本人masculinity逐漸覺醒的一生,最終高潮處切腹自盡:
1. 早期作品《金閣寺》—— 朦朧性意識的啟蒙。對于自我殘疾的厭惡;向往sex卻因膽小錯過破處機會;小說主角被金閣寺的美深深打動,卻最終燒毀金閣寺以保存她的完美。我援引原著:
一方面,人類容易毀滅的形象反而浮現永生的幻想,而金閣堅固的美反而露出毀滅的可能性。
死的天空十分明亮,猶如生的天空一樣。
2. 中期作品《鏡子之家》—— Masculinity的發(fā)展和顯現。鏡中的phallic androgyny;性與死亡的dichotomy和困惑;body-building;縱欲的主人公和曖昧的桃色光影;Sedo-masochism的性體驗和漢尼拔式祭祀。援引原著:
但在那兩個女人的眼睛里,顯然欲望漸漸增添了光焰,開始膨脹起來。那已不是一條單純的項鏈,而是對她們關于生活的所有夢想,她們理應擁有的身材勻稱的美麗,還有對寒磣的錢包所進行的一種羅曼蒂克的抵抗……不光如此,它還是那種能將人拽入到與自殺、投水的欲望相類似的東西中的力量的總和。
3. 后期作品《奔馬》—— 極端Masculinity和自我意識??駸岬恼卫硐耄?0人好漢幫;為國捐軀恢復帝制的極端右翼暗殺;夕陽下的切腹自我毀滅。
4. 平穩(wěn)巧妙過度到現實中三島的生命最后一天,在軍隊面前激揚陳詞,masculinity達到巔峰,切腹自盡實現武士道精神purist的最終「知行合一」大和諧,夕陽,全片終結...
因此,集生死、雌雄、美丑與一身的三島由紀夫就是Schrader的終極完美「室中人」。
看到有些觀眾評論,尤其是短評說到,緒形拳(Ken Ogata)的形象不適合扮演三島由紀夫。
事實上,導演Paul Schrader也這樣認為,但仍然稱贊了緒形拳的勇氣。
以下內容的根據是導演Paul Schrader的采訪以及藍光碟里的導演評論音軌,本人只是總結與轉述。如果有網友有意見,可以自己去聽聽導演評論音軌,聽聽導演本人的看法。
此片的拍攝受到日本右翼(不希望美國人來執(zhí)導他們的“英雄”的傳記)和三島由紀夫遺孀(涉及同性戀因素)的反對,原定的人選高倉?。↘en Takakura)因故退出。高倉健是否適合這個角色另說,但根據導演Paul Schrader在評論音軌的說法,這部電影的策劃本身就是高倉健建議的,所以在寫劇本時預計的主演也是他。因此,在受到干擾后,導演只能將希望降到“找到一個能演的演員”,于是緒形拳成了唯一的不得已的選擇,因為他至少有勇氣來演此片。
拍攝過程中,劇組也確實受到了日本右翼的威脅。
此片能順利拍攝完成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緒形拳面對威脅敢于出演三島的勇氣本身至少值得尊敬。
導演在《施拉德談施拉德》的訪談中親口提到了此事,而相關英文資料則更為具體豐富。
除導演評論音軌外的相關資料如下:
(1)
凱:有沒有過暴力威脅?
保羅·施拉德:拍攝期間受到過威脅,還有謠言說,如果電影在日本上映的話,會有爆炸發(fā)生。曾經,我一度以為自己可能會有人身危險,于是有段時間,我在街頭拍攝時都會穿件防刺背心。隨后,有人向我解釋了,外國人和醉漢、嬰兒一樣,不必真的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有人被襲擊的話,那也只會是幫助我的那些日本人。我們的演職人員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看的不僅是他們的能力,還要看他們的勇氣和獨立性。
凱:緒形拳的表演很好地抓住了三島的傳記作者所說的那種部分是西方式的魅力。
保羅·施拉德:是,但是選緒形拳來演三島,有一點很不幸,那就是他不具備三島的雙性特質。緒形拳的形象和個性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都屬于那種低下層或工人階級的異性戀男性,盡管他可能也努力了,但仍無法逃脫這樣的固定形象。我們找了很長時間,找了很多地方,想找到具有那種性的曖昧感覺的男演員,但就是找不到。
資料來源:《施拉德談施拉德》,第233頁。
(2)
Journalist: So you cast Ken Ogata as Mishima’s character. His performance is great in the movie, but to Japanese people and to me personally, he’s not a Mishima type of guy.
Paul Schrader: No, we knew that at the time. We had originally written this with Ken Takakura in mind because he had been the star of another script I had written called The Yakuza. Ken-san was perfect for this but because of his yakuza films he knew a lot of the right wing and gangster types, and they told him he couldn’t do the movie because there was a lot of pressure against the film in Japan. The right wing didn’t want the film because they didn’t want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cArthur constitution making a film about their hero. The widow didn’t want the film because of the homosexuality. Between the two of them, that was a lot of pressure against us. Takakura wouldn’t do it, so we were looking for someone else. We had to choose between someone who looked and felt like Mishima, and someone who could do the acting. We were very aware of exactly that decision. We just felt it was more important to have the actor. At the time many Japanese were upset, but Ogata had a reputation for being quite courageous, particularly in a system that doesn’t encourage courageousness. So with Ballad of Narayama and Vengeance is Mine, he really kind of broke the mold. He had the guts to read the script and say, “I’m going to do it, I don’t care what anyone says.” And the very fact that Ogata had that courage gave the rest of the cast the courage to be in the film.
資料來源:Talks on Mishima
http://www.chopsticksny.com/archives/contents/entertainment/2009/03/1618
(3)
Paul Schrader:
Ken Ogata was a brave and talented actor. He took chances in a system that discouraged risk taking. I had been told that no reputable Japanese actor would star in Mishima because of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Mishima and the notion of an American filming a story about him. The script had been written with Ken Takakura (who had starred in The Yakuza) in mind, but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right wing (which, in Japan, is not a wing but the main building), he had to decline. Ogata read the script, liked the challenge, and accepted it without hesitation or apprehension. His confidence was contagious; it brought other talented actors to the project. With his death, Japanese cinema has lost one of its giants.
資料來源:Ken Ogata: “His confidence was contagious”.
http://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733-ken-ogata-his-confidence-was-contagious
(4)Jake Adelstein也曾在博客上提及此事。這位美國記者曾在讀賣新聞供職,為揭露日本黑社會頭目后藤忠政的罪行立下大功,也曾受到過日本右翼和黑社會的威脅。著有《東京罪惡》一書。
Mr. Schrader told me in March of 2011 that Takakura was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actors he’d ever worked with and that his Kendo (Japanese fencing) ability seemed top-notch. He had once offered Takakura the role of Yukio Mishima, the literary genius turned right wing extremist, in his bio-pic film Mishima and Takakura had seriously considered it. However, in the end for reasons he only obliquely hinted at, he politely declined the role. The film Mishima has never been shown in a film festival in Japan.
資料來源:Some parting words from Yakuza movie icon Takakura Ken on yakuza films, his favourite movies, and acting
When I was a student at Sophia University in the 90’s, I taught English to one of the doctor’s who performed the autopsy of Mishima. He told me that his shoulders had three or four deep cuts where his disciple had clearly missed the target: Mishima’s neck. This evening while drinking Otokoyama (男山, Man-Mountain), my favorite sake, with the screenwriter, Mr. Globus and members of the Japan society, was the first time I ever knew that there was more botched in that final act than just the decapitation. In his closing remarks, Mr. Schrader also noted that originally Takakura Ken had been offered the role of Mishima but politely bowed out later saying obliquely and apologetically, “There are certain forces that do not want me to do this film and as part of that subculture, I must decline.”
資料來源:The Hardest Men In Town: Chronicles of Sin, Sex, Violence and 1975 classic gangster film THE YAKUZA
以下的內容屬于劇中的臺詞。
我徹底分析,我為什么會被詳細的主題吸引?我把每件事引入我的意識,對它進行提取。我不停的計算,直到坐下進行寫作,那樣我的夢想才能實現。 當快到夏威夷時,我覺得我就像從洞里出來。和太陽握手。我覺得我太敏感了,我多么缺乏健康健康的身體,實實在在的健康。文字把我從身體分離了。太陽釋放了我。希臘治愈了我的自我憎恨,并喚醒了對健康的愿望。我明白了,美和道德是一體的,相同的。寫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和變得美麗是一致的。人體是藝術的杰作,即使最后的身體也很快會被歲月破壞。那時美在哪里,只有藝術? 文字是一種謊言,為了改變事實,作家必須欺詐。但是行為永遠不會欺詐。筆和劍的融合。 第一我們發(fā)誓不怕犧牲。從資本家的邪惡中,凈化我們的國家。 第二,我們在此立誓。彼此建立永恒的友誼。 第三,我們在此立誓,恢復天皇的最高權威。
這個影片很多,也算是精神上面的一個升華吧,對于日本的那種武士道精神,神風特工隊啊等等一些東西信仰,為信仰而活,為信仰而死。努力拯救日本,最后以史明志??梢哉f這個三島由紀夫,對于日本的貢獻也是比較大的一種。就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的局限性吧。
保羅·施拉德作為一個美國人,對三島由紀夫的解讀依然沒有超出“菊花與刀”的范圍,倒是文學、舞臺劇和最后行動三位一體的敘事方法有點意思。《金閣寺》是關于美麗,《鏡子之家》是關于虛無,《憂國》是關于死亡,死亡是一場美麗的虛無。也許對三島來說,最大的遺憾是沒能死在四十歲之前吧...
三島少年時期隱晦的同性愛傾向提交太少,這無疑是其人生悲劇的根源之一。分篇的敘事模式,表現主義布景,現實和虛擬穿插,還有這位和三島本人無論相貌還是氣質完全背道而馳卻爆發(fā)出驚人效果的緒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樣,華美而扼腕
我覺得施拉德在膠片上探索影像的無限可能性,此片非常先鋒實驗,形式上極盡華麗之能事,分章節(jié)敘事,黑白和彩色穿插,兩重時空交叉剪輯,舞臺劇質感的美術設計。施拉德不愧是編劇出身,在玩形式的同時,也兼顧到了人物塑造,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敢愛敢恨的三島,不像有些電影,只玩形式,內容單薄。
大量利用舞臺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排演來表現一個作家及其作品的關系,贊同這個方向。形式上的荒誕有其內在意義。趨向完美+愛與藝術+言行一致=自我毀滅,這個等式可以解釋三島由紀夫么?好像不夠,更感興趣的是為什么他的純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義上頭。
雖然是美國人(《出租車司機》編?。┡娜龒u由紀夫,雖然主演緒形拳外形和三島有差距,但拍得真不錯。居然拍出了強烈的日式寫意風格。影片分四章展現其一生,以三島切腹當天而起,用黑白畫面閃回其童年至中年經歷,用彩色畫面穿插三島三部小說影像化,最終以切腹而終。無驚艷之處但也中規(guī)中矩。配樂很棒
結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動彈不得。審美化的人生、審美化的身體、審美化的體驗、審美化的性、審美化的創(chuàng)作、審美化的政論,審美化地生亦審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夠唯美或不夠浪漫的講法,正如其生命也不應以其他不夠戲劇的方式終結,其死亡不應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潑灑更稀的熱血——是活成了電影本身吧,活在重疊的戲劇時空里,活在詩句之間,在精心設計的美術、剪輯和音樂里;能活成這樣,就是把藝術與行動最完整地合二為一。他近乎天衣無縫地嵌入東方主義的視界里,他的肉體和靈魂即包藏了徹頭徹尾的時空錯亂,一個在任何語境下都被輕而易舉浪漫化的他者,一種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學符號,一支傳說,一位角色。這是何等的悲哀和壯美!我的靈魂還在顫抖。
感情分。老美拍成這樣實屬不易,但緒形拳和三島形象差距不是一點點啊,避開介錯也是不能接受的……想念《豐饒之?!贰?/p>
還是看早了……不過一點兒都不虧。黑白色代表時間,虛實景表現現實和超現實交替,個人經歷和小說人物并行,妙極!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葉隱,二要看三島,再加上《憂國》,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影片有三部分四個章節(jié)組成。三部分:1、三島的自傳(過去,黑白),2、三島的最后一天(現在),3、三島的作品中的場景(虛構,舞臺)。四個章節(jié):1、美,2、藝術,3、行動,4、劍與筆之統(tǒng)一。如此繁復的結構,大致勾勒了三島的一生。從“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現來看,影片對三島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終于觀摩了這部傳說中的傳記電影,驚訝此片竟由頂級電影藝術家聯手制作,成片效果遠在傳聞之上。而今日來看,三島介于堂吉訶德和日本戰(zhàn)狼之間。年輕人對于三島的喜愛,怕是出于對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頭來,三島給我的影響,僅止于發(fā)型。我已經不認為三島是一流的作家,因為他們的靈魂中必須包括愛和忍耐,一種直面現實的誠懇和勇氣。三島的靈魂,當然具有明顯的獨特、病態(tài)、激烈,但我無法相信以其才智會真誠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淪為一種類似當代藝術的表演。電影沒有如實重現切腹實況的丑惡,美之幻想的破滅比死更為殘酷,這或許是唯一的不足。
B+ / 起初嫌文本層次的設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覺得這種遲滯的鈍感恰恰符合肅穆的精神儀式。作品改編雖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顯潦草,但裝置+舞臺+實景虛實共生的形式感實在是韻致非常。私以為選角和表演比較失敗,但是節(jié)奏感與劇本救了回來。施拉德一個美國人能拍到這個程度很厲害了。
絕對杰出的一片!那些說什么音樂根本不襯三島的朋友請注意:這是個美國電影.那些大罵導演誤讀三島的人請注意:這是個美國電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對東方----電影對文學----在此已做到盡!保羅施拉德說這是他本人最愛的電影.唯一唯一不滿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氣質不大對頭,不過超一流的舞臺美術完全贏回了這一點點失分.有點不明白,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歐美電影的舞美水平都這么高呢?甚至包括藝伎回憶錄...
有趣,明明是作家傳記片,卻用大量影像(&舞臺)再現了三部小說的場景,傳記片的另一種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島的作品,恐怕會看得一臉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觀眾了。舞臺感很美。瑰麗的色彩。打開門由黑白進入彩色。奔馬與憂國切腹的無縫銜接。形式與結構令我極滿足,但三島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沒勁透了(現實中而非電影里)。捏著鼻子穿過對一切無能為力的人生,扯著嗓子吶喊卻無一人愿意多聽一句,筆與劍、藝術與行動統(tǒng)一在“死”字之上,美不過是巨大幻影,是虛無人生的虛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寫下的那幾句中的,寂寥的極境。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緒形拳還是太高大太健壯,不太像三島,最后時刻的發(fā)散倒敘,黑白與彩色交叉,舞臺裝置藝術與實拍結合,作品與現實的層層疊加,色彩、燈光、布景、攝影美輪美奐,感謝科波拉、盧卡斯出錢拍攝,
導演試圖用《假面的自白》《鏡子之家》《奔馬》和《憂國》這四部作品從三島對美的認識,身體的重塑,政治軍事觀及精神身體的統(tǒng)一四個方面(個人認為)來解析。但若作為一部傳記來說未免太空泛,只能說是“個人簡介”。但作為一部電影來說,無論是敘事、表意、音樂都做到極致。是顫抖著哭著看完的。
屁屁歪歪的講不到重點,而且緒形拳和三島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點
只吐槽一點:幼年三島都住在一樓,而不是二樓。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島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沒有一句話是沒有特殊含義的。沒有一句廢話。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實于Henry Scott Stokes寫的三島的傳記(此書有中文版,但是忘記名字了)。
8/10。極端之美的傳記風格:黑色舞臺背景+群體閉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轉行走。有道具無墻景的妓院。流汗的胴體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會。收尾于倒帶式切腹高潮。奇特轉場:從黑白健身房走進粉紅燈澡堂?;馃痖w寺&劃開畫布行刺&薔薇刑&憂國殉道。盡管拼貼敘事會使內容貧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1. 演員選的太差了,氣質完全不符合。太武氣了,沒有三島的英氣,靈氣,貴族氣。最大的敗筆,為什么不用坂本龍一?這就是歐美導演完全不能夠理解亞洲文化。三島泉下有知,也要氣死。2.音樂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島及其作品,估計看起來很困難。4.舞臺設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