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觀影筆記
20150130新衡山電影院3號廳觀影筆記
潮州牛肉丸
福州肉燕,一塊肉(肉泥?)變一塊皮,同利肉燕老鋪(雞湯 廣告)
清明,江陰刀魚,老仰,大廚,肉清蒸,骨油炸,小毛刀燒成魚泥,與火腿雞湯同燉,刀魚面,出骨刀魚,刀背敲,刺立魚皮上,魚泥做魚丸,勺子靠一下,屋檐狀彎的
谷雨,廣東水牛奶,雙皮奶,廣東牛乳片,順德,歡姨,歡記,醋加鹽做牛乳片,溫度關鍵,金榜村,知道自己不凡的人才能真正甘于平凡
立夏,義烏朱店村,小毛夫婦,豆腐衣,上海的水漂白粉太多,做不了,三分之一報廢,請老年人吃飯
大暑,廈門,醬油(廣告),日曬夜露,古法釀造,最擔心下雨。豆子的發(fā)之旅,泡軟,加醬曲,豆胚發(fā)酵,下缸,從黃色變黑色
立秋,渤海灣仙人島,老費,海蜇立秋開始豐收,二個月,靠馬車送貨上岸,一晚上四萬斤,好的時候一次七萬斤
白露?古井燒鵝,廣東新會,90天7斤嫩鵝,填肚,上糖水,荔枝木最好,燜爐中燜一小時,似深井,故名,明火直接烹制,叫燒,利群烤鴨店,口吹氣充氣法,充氣后皮肉分離。五溪村,5斤以上臘魚,后背切,讓煙熏到各部位,二周腌后再熏制,火中加橘子皮。廣東烤乳豬,中秋節(jié)應節(jié)食物,馮師傅,兒子,廚師苦,哭,店叫什么興
秋分,大閘蟹,江蘇東山,中秋宴,莼菜豆腐湯,少女心的比喻。。。
立冬,自貢,井鹽,川菜的根,雞豆花,牛肉煎餅,青城山,道長做泡菜,井鹽加豆?jié){,蛋白質(zhì)能吸附雜質(zhì),幾次后水變清,這段電視上看過類似的,久等必有善(雞湯)
冬至,潮汕,生蠔,生食叫蠔白,熟食叫蠣黃,油清煎之,汕尾海豐,15厘米大蠔,12月,冬至到清明,采生蠔的時間,也是金華火腿的制作時間,從抹鹽開始,金華東陽上蔣,冬至到立春做火腿,臺灣老田火腿店,臺灣亞熱帶,不適合做,用冷庫,萬有全金華火腿,眷村
大寒,江西弋陽打年糕,三合米山泉水泡七天,三蒸兩百錘,曬干,放泉水中,油炸年糕片,弋陽腔,十八道江,朝鮮人元媽媽,豆胚加辣椒,青陽辣椒加豆胚粉,最后一個朝鮮家庭什么意思?
2 ) 每集美食筆記
第一集 心手相承 手工捶打 太平肉燕
廣東潮州牛肉丸
福建肉燕,太平燕(餛飩),皮極其薄,0.2厘米
廣東江門古井燒鵝,從南宋宮廷傳過來的。選用烏鬃鵝
北京烤鴨 “南燒北烤”,最早起源于南京的金陵片皮鴨
河南潢huáng川縣空心貢面。經(jīng)過拌、揉、發(fā)酵、盤條、上架、拉扯、涼曬、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條細如絲,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潔如銀,包裝美觀,攜帶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鍋就熟,久不粘湯。清水下,爽利可口;兌湯下,香甜味美。
廣式烤乳豬
江西上饒市弋yì陽年糕,選用大禾米
浙江東陽火腿到臺灣,浙江東陽手工腌制火腿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臺灣眷村菜
第二集 任運自然 三礬三腌 海蜇保鮮
長江入???出海捕魚
價格高昂的刀魚,體型頗似尖刀,體型肥而不膩。春季最早的長江時鮮魚,最常見的做法是整條清蒸。還可將大魚骨取出,高溫油炸。小的毛刀,炒至粉碎魚松,加如火腿雞湯中, 再配上面條,價格不菲的刀魚面。六兩刀魚算大。刀魚每年在早春時間,從近海洄游刀長江入???,逆流而上至江陰,揚中等地產(chǎn)仔。刀魚丸。
海蜇,馬幫漁民卸貨。海蜇90%是水。上半部分,白色傘狀是蜇皮,下面絲狀物叫蜇頭。兩種不同的美味,班上海燕,用明礬水,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nèi)含有毒液,拌上海鹽,三礬三腌,可以保鮮半年。
江蘇太湖東山,菱桶,尋找莼菜。
豆腐衣
四川自貢,鹽。比海鹽純度更高的井鹽。
青城山,青城泡菜。
第三集 舍得時光 百年傳承 金榜牛乳
廣東順德金榜村-水牛奶含脂8%。嶺南夏季炎熱,不以保鮮。金榜牛乳。用白醋和食鹽將牛奶凝固,做成片。
雙皮奶,新鮮的水牛奶煮熱,然后倒入碗中。結成第一層奶皮。然后將奶皮戳破,把里面的牛奶倒出來在牛奶里加入適量白砂糖和雞蛋。再重新倒入碗中,放入蒸鍋。然后形成第二層奶皮,故稱雙皮奶。
蘆葉,江西靖安,酸性土質(zhì)有利于箬竹生長,非常適合包粽子。箬竹喜歡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林。中國最大的粽子工廠,五芳齋。
廈門,晾曬醬油夏天是最好的季節(jié)。五年時間釀醬油。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
孔府菜,清湯千層燕。紅黃白綠,分別對應五行中的金木火土。清湯則代表水。熬湯,鴨子,雞,肘子,各三套。
生蠔,15cm大生蠔,廣東汕尾海豐,冬至到來年的清明節(jié)前都是采生蠔的好事件。用油煎。蠔苗依附在水泥柱上,快速生長。生食為蠔白,腌之曰蠣黃。蠣黃就是生蠔的肉。風干的做法,稱為蠔干。
十八大江。朝鮮族,長白山辣醬。
3 ) 《味道中國》:“后舌尖時代”的味覺表達
《味道中國》:“后舌尖時代”的味覺表達
文/Vincent.J
2012年CCTV電視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引發(fā)了中國大陸暌違多年的現(xiàn)象級電視紀錄片觀影熱潮——上次這種轟動效應,似乎還是80年代,彼時網(wǎng)絡并未普及,知識的傳播更多依靠出版開放的書籍,以及產(chǎn)量與覆蓋率突飛猛進的電視,那些紀錄片有些屬于國內(nèi)電視紀錄片的里程碑式作品,如《話說長江》影響了之后的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舌尖》也同樣改變了其后一段時間內(nèi)以介紹風土人情為主紀錄片的生態(tài)。
《味道中國》上映前夕被不少網(wǎng)友唱衰,稱是《舌尖上的中國》團隊做電影版出來圈錢。實際上兩片并無關系。其實看前想想,《舌尖》不是賣慘找爹飆高音的娛樂節(jié)目,高出至少兩個段位,犯不著干那一路的事兒;看時也能明顯看到大多手法根本就不是一個路數(shù);看完回味,不僅路數(shù)不同,《味道》水平也確實稍遜一籌——不是說《味道》差了,而是《舌尖》第二季確實拖了點兒后腿,第三季改回來吧干巴爹干巴爹。
話說回來,《味道》差哪兒了呢?
首先,紀錄片是要講故事的。在結構上,《舌尖》的手法類似故事片的多線平行敘事,一集當中往往由同主題的多個有人物有主線的故事組成,將不同時空中的故事穿插敘述。這一手法讓紀錄片用了電影的特殊敘事手法講故事,提升了可看性與技(bi)巧(ge)性,同時適應了電視系列片分集創(chuàng)作,每集小主題各自不同的特性。
而《味道》為了適應作為院線上映的紀錄片的規(guī)律,也為了規(guī)避《舌尖》的特色,走出其影子,顯然不能運用同樣的結構了。但是能看出主創(chuàng)們也沒再怎么用心組織結構全片的敘事,簡單地挑了十幾個節(jié)氣,按農(nóng)歷一年的時序排列就算故事線了,顯得有些偷懶。這一形式對內(nèi)容并沒有太大幫助,反而導致全片成為了一筆“熬時間”的流水賬,形式的乏味,導致作為內(nèi)容的美食也“乏味”了,讓觀眾不動舌頭只動指頭——數(shù)節(jié)氣數(shù)菜式呢。
其次,講述的視角方面也有些不對勁。以往的美食類紀錄片視角多樣,一種類似電視綜藝節(jié)目,如蔡瀾主持的一系列美食節(jié)目,那威主持的《那小嘴》,以及一部分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走遍中國》等),以主創(chuàng)的路線為主線,節(jié)目內(nèi)容便是主持人對一系列美食的品嘗評價與介紹探究,全程都在以主創(chuàng)的視角敘述;也有以《舌尖》為代表的,全程以影像記錄與旁白加以敘述,創(chuàng)作者極少或基本不介入敘事,較為清晰客觀。
《味道》則不幸笨拙地卡在了兩者中間。影片確實有旁白(不知道是誰,沒來得及看完花絮和演職員表就不得不出了放映廳),但旁白在敘事中的面目實在是模糊。開始時并沒有對作為一個人物的旁邊做任何介紹,然后突然以一句“我最喜歡吃的潮州牛肉丸”跳進來介入了敘事,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第一人稱講述的旁白,也就是說影片后面的內(nèi)容將以這個不露面的人物的視角敘述。但僅僅在這一句之后,她作為故事中人物的屬性頓時消失了,又開始與敘事內(nèi)容刻意保持著第三人稱般的距離,直到后面又跳出過一次,并沒有一貫地參與或脫離敘事,讓人摸不著頭腦。還有就是每一段節(jié)氣的結尾,旁白總會來句點題的總結,作為闡明主題的手法,不僅俗套,而且多余。這一手法之乏味程度,在全片結尾旁白對觀眾略顯笨拙冗余的感謝與“食物是人生的意義”這一簡單粗暴強行說教的煽情結束語中達到高潮。
至于選材,能看出主創(chuàng)們?yōu)榱吮WC片長,或增或刪地保留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十幾個,表現(xiàn)不同節(jié)氣期間中國不同地方特產(chǎn)的不同美食。篇幅與形勢所限,有的表現(xiàn)比較豐富,講滿了,有的則是點到即止;有的屬于這一節(jié)氣的特有物產(chǎn),有的則是一年四季皆可制作,只是放在這一節(jié)氣填充,有湊數(shù)之嫌。說白了還是上文提到的流水賬線性敘事結構所決定的。
當然,相信主創(chuàng)們并非是選了十幾個物產(chǎn)豐富的節(jié)氣,而是將素材加以取舍以適應片長。畢竟老祖宗們創(chuàng)造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為了指導農(nóng)事的,再加上不同地方把節(jié)氣當民俗節(jié)日過,有著不同的節(jié)慶方式(也就是吃),所以從原則上來講,我國境內(nèi)每半個月都會粗線大批好吃噠。
然而有些部分從選材到敘事手法都讓人感覺確實像湊數(shù),比如大連漁民父子的部分,開始時的主題是海蜇,但隨后當故事展開,開始表現(xiàn)真正的主題——捕海蜇的人時,影片開始講述子承父業(yè)的船老大甘苦交加的首航,險象環(huán)生有驚無險一如真人秀節(jié)目環(huán)節(jié)。講到最后,收尾,海蜇本身,除了母親炒菜的兩個鏡頭,也差不多消失了。
拍攝手法上,存在全片最致命的問題:沒有跳出以往美食紀錄片“食以載道”的說教窠臼,并且存在大量的刻意擺拍,過于注重表現(xiàn)導演自認為的“儀式感”,將其強加于觀眾。如開頭潮州廚師打牛肉丸,以及隨后福州肉燕的制作過程,還有廚師女兒的鼓……儀式感往往不能通過矯揉造作的方式產(chǎn)生,導演自以為的“聲光影的交響”,說難聽了屬于鼻飼觀眾。一碗乒乓球般的手打肉丸,一張豬肉化來的肉燕皮,于被機器制品喂飽的我們,制作過程乃至其存在的本身便是神奇,何須添足雌黃?同時刻意加入的廚師女兒繼承肉燕手藝這一事件顯得非常之假,放棄音樂夢想生日公布決定之類的橋段,目前已經(jīng)是三線以下選秀節(jié)目使用的了。只有關于臘魚與火腿等幾個部分看起來更如人意,原因有三:對爛俗表現(xiàn)手法的適當克制;臺詞敘事的比重多于視覺;短——短到導演沒有時間跳出敘事陶醉起來。
以上,黑完了。以下,是別的話。
感謝影片的所有主創(chuàng)以及工作人員,因為能在院線看到一部紀錄片太難,你們做到了,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寥寥四五家影院上映,一日兩場——聽說有的地方,也只這一日。
這部片子及時記錄了中國美食經(jīng)過浩劫滄桑的部分所余。我還是感謝這部片子,因為“恩承翡翠雙絕味,不許人間再品嘗”的悲情仍不絕于這片土地。
同時感謝片中片外所有堅持著老手藝,堅信“久等必有善”的廚師們。他們無數(shù)次開拓了人們的味覺,似乎食物有多少種味道,世界也可以有多少個側面,人生也就有了多少路徑。失意的人,似乎吃到一種味道,就多了一顆心。
吃貨總有種矛盾:吃到了好吃的,總希望它一直是珍饈——如果它一直“珍”下去,哪怕消失了,自己也還保存著對完美味道的記憶,可若不“珍”了,食物似乎就會變味,變形,甚至于失魂。就這樣一直在獨享的欣喜與共享的熱忱間糾結著。
就像我看著福州父女的肉燕,又眼饞又后怕:多想吃到,卻又沒有飛機票??捎峙氯绻嬗幸惶烊庋噤佔娱_到每條街,就算沒人拿它當餛飩做,也會有人將它當餛飩吃。
4 ) 除了人與情?還能從哪些視角探中國味?
既然是《味道中國》,那么,中國的味道是什么?似乎,影片也并未給出答案,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
中華飲食講究時令性、地域性、文化的傳承性,影片根據(jù)這些特性展開敘述,章節(jié)式地展現(xiàn),這樣的敘事方式,使得內(nèi)容敘述很全面,卻讓情感上出現(xiàn)斷片,影片在每個章節(jié)之后,刻意渲染情感,拔高立意,未免有“濫情”之嫌,敘述視角的混亂也令觀者出戲。
看到這部影片,不禁會與《舌尖上的中國》作比較,舌尖系列一般從食材、采集、烹飪、人的思路展開敘述。除此之外借食物的變化來側面展現(xiàn)一些社會變化,對于人與食物,人的部分,導演幾乎用同樣的鏡頭來呈現(xiàn)和食物有關的人,使用中近景正面固定鏡頭拍攝人物樸素真誠的笑容。相比《味道中國》,在食物背后的人、情感和文化上,《舌尖上的中國》刻畫得更為不著痕跡但深入人心。
我們把視野放到遠一些的日本,日本同樣作為東方國家,在食物影像上的探索,選材類型上更為豐富,比如,著重文化歷史的《舌尖上的日本》、人類學視角《真實紀錄72小時》,展示食物職人面貌的《壽司之神》等,也有各種劇情設置下的各種劇集和美食動漫。往往展現(xiàn)日本的匠人精神、對食物的尊重和日本飲食文化。
而歐美國家做的食物紀錄片,更多以科學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研究食物,從而令大家關注食物領域存在的問題,甚至幫助相關團體解決某些問題,比如《Food Inc.》,當然也有展現(xiàn)食物之美和食物工作者的影片,比如《Chef's Table》。
無論是《味道中國》還是《舌尖上的中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近幾年中國食物類的紀錄片大多以人文、情感和社會學視角去探索人與食物的關系,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挖掘中華飲食文化?
5 ) 很難避免的和“舌尖”進行對比
可能是院線對紀錄片的不感冒,在我大三線城市除了萬達一家影院進行了一天兩場的小廳排,其他的院線品牌一概沒有排期。真心為紀錄片的票房內(nèi)了一把汗。我跟老婆大人到達影院時候發(fā)現(xiàn)我們倆意料中的包場了,具院線工作人員介紹從23號上映后沒有人來看,我跟我媳婦是第一個來看的??磥砩嫌硻n期跟霍比特人撞車沒好處啊。
本來是懷著會讓不愛紀錄片的老婆大人能就此愛上紀錄片,結果她老人家不負眾望的在影院睡著了。那我就來評一下這部美食紀錄片吧。
畫面制作精良,可見攝制組是繼承了“舌尖”拍攝風格的,只不過有幾個航拍畫面可能是用的比較低端的Gopro拍的掉幀嚴重(畫面閃爍的那個厲害?。捳f都進院線了能不能不要這么摳啊。但是整體來說攝影和美術方面成為整個影片的唯一精髓了。配樂方面我只能呵呵呵了,竟然有一種穿越到“舌尖”的感覺,有幾個背景音樂竟然是和舌尖一樣的。解說這方面的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比較偏向男聲的解說,所以這個女聲的聲音我感覺無愛。關于解說詞,有點清淡,我只能這么評價??赡苁怯捎谟捌邢迣а萦窒攵嗳恍﹥?nèi)容進來,結果就出現(xiàn)了平均10分鐘不到就是一種美食,最后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每一種美食都很倉促。流水帳似的把十幾種美食講完了。關于美食的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沒有充分的表達出來。
我最總結一下吧,不管這個影片拍的怎么樣,都希望國產(chǎn)紀錄片更多的走入院線,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支持和喜歡國產(chǎn)紀錄片。
6 ) 再過幾年,很多菜大概就吃不到了
節(jié)目中,在介紹肉燕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女兒不愿意接班的問題,又辛苦,又藏,又不能像敲鼓表演那樣放飛自我,她不愿意接班。最后雖然還是答應,但終究有些勉強。牛乳片,一個鎮(zhèn)子里只有一家老人在做了,吃的人也不多,做的人更少,現(xiàn)代化食品加工業(yè)造出更好的奶制品。豆腐衣,一個村只有一家做了,在別處由于水質(zhì)問題還做不出來,所以,這美食只能局限在這個村子里了。古井鹽更只是一個保留曲目,因為要保留這種做法而保留下來。長在水下三十厘米的莼菜更是只有老大媽們才愿意在桶里漂一天去摘的美味??救樨i的師傅不愿意自己兒子學習這門手藝,因為太辛苦,老父親傷痕累累,說到烤乳豬的辛苦,竟然情不自禁的老淚橫流,這行的辛苦可以想象了。
現(xiàn)代化的資本社會,正在快速淘汰那些對資本沒有貢獻或者對資本的貢獻效率低下的食物,人們的口味似乎都隨著工業(yè)化,資本化,教育普及化而變得更加標準化,人們似乎不愿意花太多的時間來尋找和欣賞美食。畢竟這社會向人們提供了太多能夠快速獲得的物品和方法,現(xiàn)代社會在縮短了人們的傳統(tǒng)的享受時間之后,又向人們提供了什么呢?
不大喜歡這個第一人稱的旁白 太主觀的感覺 拍攝還是蠻好的
前后做了兩年的紀錄片,從最開始的調(diào)研到最后的剪輯,1/23要上院線了,希望大家捧場啊
前半部拍的超級好看,白露之后就開始無聊了。同一部影片不同部分水平居然相差這么大。
我覺得應該是好的記錄片,但我不會到電影院看,僅此。
學習很多,也開始理解好味道的不易和手工藝者的辛苦。
挺樸實的。
看得我T^T
很努力在拍了,中規(guī)中矩,沒有失望,沒有驚喜。
一部片子最不該犯的錯誤:什么都想講,卻什么都沒講清楚。素材的堆積,沒有節(jié)奏,原諒我說實話和對紀錄片的苛刻。
低階版舌尖中國,解說弱了一檔,拍攝弱了一檔,文筆弱了一檔匆匆忙忙的把所有地區(qū)再加二十四個節(jié)氣扣了一遍。如果能做得更好,我下次寧愿買賬啊。
在電視上看過部分
紀錄片怎么就不能進電影院了???《看見臺灣》在臺灣大受歡迎,我們還有一大批人在這兒酸,還有拿三級片做對比的,就算是三級片,3d肉蒲團在香港上映你們也沒說啥
臥槽,根本不是舌尖上的中國團隊出的好么,有些人能不秀智商下限嗎?
蜻蜓劃水
全面抄襲舌尖,經(jīng)典配樂更是拿來就用。飲食是中華最重要的文化,食物的價值不僅在食材本身,更包含對職人的承認和尊重。顧客不是上帝,花錢的也不是大爺。
第一次去電影院看紀錄片,居然是包場。不管何時只要看有關食物的紀錄片都會非常感動,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還有這么多人在認真踏實精心的在制作食物。不看這些紀錄片我也根本不會知道取得食材的背后會付出這么多辛勞和汗水。食物不僅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是游子與故鄉(xiāng)之間的紐帶
和舌尖上的中國差不多,看了就餓,呵呵
沒山寨好,比較水。
原本想打三星的 但是看看滿屏的手藝人 這些傳承 希望能有好的傳承
拍美食紀錄片真好,既能讓屁民忘了蘇丹紅和三聚氰胺,還能讓屁民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關鍵完事還能弄成電影騙屁民的錢,既省了演員出場費還打了廣告。洗腦作用真是堪比手撕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