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東京不熱,如愛夢幻。
首先,我要做的是推薦,這真的是一部非常出乎意料不按套路走的小眾電影,其次,我是被海報吸引進來的。
這部電影的調(diào)調(diào)很像好萊塢喜愛拍的浪漫主義文化輸出電影,異國情調(diào)文化、深陷其吸引的女主角、及時出現(xiàn)并愛上的男主角、甜蜜過后伴隨的沖突、沖突帶來的戲劇改變、最終又找到突破口、完美結(jié)局。
當時我看簡介就猜想,這簡直是法國版的eat pray love。。。(《美食、祈禱和戀愛》),但是畢竟女孩紙多看看這種潛藏情愫的電影也是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就go on了。
看罷,我最終發(fā)現(xiàn)女主角跟那些甜膩的美國甜心的確不一樣,她是獨立的,且思考著的。
不得不說,女主角愛美麗是一個十分有性格的女生,歐洲文化開放并且鼓勵人思想多元化,即使她生于東京,但是她的成長背景還是極大部分地與歐洲掛鉤,毫無遮掩地,她自信地承認自己癡迷于日本文化、醉心于東京街頭、,特別是當她遇見凜吏時,這個在當時極其內(nèi)斂且讓人感覺有點奇怪的日本男人時,她也很快愛上了,很快地也,毫無保留地愛上了。
愛美麗也是一個積極努力、勇敢的女孩,她花費了如此多的精力努力地融入她所喜愛的文化,跟日本上班族擠電車、自豪且自信地告訴日本人自己可以用日語交流、熱情地與凜吏的朋友相處、對待凜吏的父母抱著敬畏之情、一個人去爬山、遵從一切日本傳統(tǒng)習(xí)俗。
但20歲還是一個懵懂且搖擺的年紀,不管再努力,消耗再多的時間,有時還是會搞糟一切,但幸好的是她還有足夠的精力與資本去好好愛一個人。
那天清晨,愛美麗跪在了壯觀的富士山下,那是她和凜吏的感情中遇到的第一個困境,她不懂他的家庭與父母更加不懂他的為人,她喜歡這個國家神奇且熾熱的文化,但它畢竟還是陌生的,陌生也同時意味著兩者難以相調(diào)。
在一個人登山后,愛美麗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本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獨白。
我曾迷失日本
是富士山找到我
令我上了人生一課 教我怎樣逃出鬼門關(guān)
我那時20歲
我還未找到一直追尋的東西
這就是生命可愛之處
那天 我學(xué)會要自由才可去愛
那天 我明白出生是苦樂參半的
那天 我學(xué)會要接受自己的所有 以及還未遇上的一切
那天 我明白到人生的奧妙
看,她在這段感情中還成長了,獨身一人游走在這一片絢目的國度中,她變得成熟了。我想這也是凜吏愛她的因素,她和日本女人不一樣,她獨立又有趣,性格活潑且開放,尤其她還可以說著一口流利動聽凜吏為之狂熱的法語。
但東京總是狂熱的,東京的年輕人總是浮躁的,或許這也暗示著,凜吏愛的,是愛美麗帶給自己的感覺,說到底,這是一場不帶有幻想的虛歡,它很真實,但卻夾雜甜蜜,但奈何結(jié)尾酸澀。
這不單單關(guān)乎凜吏,我同時也在嘲笑愛美麗。凜吏問她我們什么時候結(jié)婚,她一再猶豫和退縮,她感受到了文化帶給她的家庭壓力。她在東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卻感受到了生存壓力而倍感沮喪,說到底,她迷情于東京浮華、迷醉如霓虹燈般閃爍的外在文化,但深入到內(nèi)底,她還是拒絕的。就如她對黑道切小拇指而感到惡心、對武士精神感到奇怪一樣,還是畏懼和不理解的。
她和凜吏一樣,愛上彼此的一種感覺,是彼此帶給彼此的一種全新的感覺,錯就錯在,他們稱之為愛,而愛美麗在明白后還有所期盼。
無辜者的都是無辜的。
最終讓我恍然大悟的,是最后一場戲,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后,凜吏送愛美麗去機場。他們將要離別,愛美麗含著淚遺憾地說,我沒有跟你的父母道別,凜吏說,他們不想你這樣。然后他將話題突然轉(zhuǎn)到自己最近在看有關(guān)法老王的書,想成為埃及人之類的話,如此輕描淡寫。
愛美麗輕輕笑了一下。
凜吏似乎又多了一個讓自己狂熱的東西,他或許會認識到一個了解埃及文化的人,然后又被彼此吸引、與其相戀。
那個人或許跟愛美麗相似、或許又跟愛美麗性格迥然,但他們依然戀上彼此給彼此的感覺。
但事實是,他娶了別人,一個會講法語的女人,不是愛美麗。
相戀就是虛幻的,跟反映在透明玻璃上面,兩人做愛的畫面一樣。
2 ) 東京婚約
人們提著皮箱,穿著統(tǒng)一的工作服,那些看起來筆挺、規(guī)矩而不是全然顏色、邊紋、角料一樣的工作服。大多人也可能是,一個挎包或者雙肩包。行色匆匆地擦肩而過。雙手在包包的束縛帶上捏著的,是一些學(xué)生,旅行者。放在上衣口袋的,是社會青年。自然下垂的,多為上班族。
有一個人,她始終變換不定。時而搭在胸前,時而放在背后,時而交叉在前,時而前后擺動。是還沒有決定了,要做哪一類人呢?而先融入這個國家里面吧!那些看起來,日復(fù)一日,在嗡嗡嗡的車輛聲,畫了大條的斑馬線上面,還有界限分明的人行道、馬路以及一些點綴著的電線桿,偶爾的,還在鴿灰的水泥地上面破開一個規(guī)矩的正方形的泥土上的植被,都那么明確的知道自己屬于誰,適合做誰。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知道,看起來點頭哈腰的,不一定非得是一味的賠笑,然后說“對不起,對不起”或者“歡迎,歡迎”。也可以是,面無表情的。但顯然,這會讓人忍不住地,感覺到奇怪。那扇推拉的木門就在旁邊,不走,卻始終站在那里。是你什么地方做不對嗎?長得太好看,太難看?哦!是那雙手嗎?不知道放在哪里???于是,眼睛稍稍地看過去。立馬又得到一個謙卑的彎腰。而那張臉,那張也可以是,眉毛拔光了,畫上標致的月牙形,涂了厚厚的粉底白的臉。還是那樣嚴肅。而另一種情況下,像是你走在一張榻榻米上,以為足夠干凈,足夠舒服,還得要一張坐墊的。他們則呈現(xiàn)得表里如一。接下來,該是吃飯的時候了。還會有兩種情況。取決于你是否想要真正的了解這里所謂的文化了。
第一種是:上一壺茶,雙手捧在掌心,對面的食客為你倒上。然后他自己可以完全的從心出發(fā)。開一瓶可口可樂,聳著肩喝著。第二種:每個人的前面有一張規(guī)矩的餐巾,擺了一雙筷子,一碟醬料。筆挺挺地跪著,等待第一份菜上來。大家這么對視著,互相看著。目的明確,只是為了吃飯這件事而已。所謂食不言,從決定了之前,就得墨守這個規(guī)矩。但你也可以說話的。而此時,你的身份更像是一位藝妓而不是一位食客。大家會從心底里面感激你
,事后會為你鼓掌。而天知道,你僅僅是因為不明白而感覺到尷尬,無奈。便贅余地打破沉悶而已。
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人們會在這種一致的喧囂外殼下回歸他們的過去。然后講起從前,讓人莫名的去認同。老實說,無論他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解釋得多么清楚。事實,那只能是一種過去在歷經(jīng)了千秋萬代情況下的演化罷了!這里面加上了城市,美酒,燈光,金錢,禮貌。終究變了味道。是化開來的文化。以文化之的文化??傆幸环N把人往外推的感覺。就像一間保留了本地特色的高檔餐廳罷了。
非要說喜歡,非要說讓人值得學(xué)習(xí)。在我,還是得遠離那商業(yè)味道十足的外殼而去回歸大自然。尋找山川、河流、樹木。以及,在你從這里感嘆,驚訝的同時間。迷失了而看到的一間簡單的小木屋。木屋里面有一處佛龕和一壇香爐那樣的文化。。。
3 ) 當哈日頓變絕望時.《東京未婚妻》的身份轉(zhuǎn)變
在《東京未婚妻》(2014)前可以留意一下同樣出至艾蜜莉諾彤(Amelie Nothomb)手筆,同樣描寫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作品《艾蜜莉的日本頭家》(Stupeur et tremblements),英譯作《Fear and Tremblements》。在2003年法國導(dǎo)演Alain Corneau改編了艾蜜莉的作品拍成了後者,《東京未婚妻》集中談?wù)摪劾蛟谌毡镜膼矍槁?,與戀人從相識到終結(jié),為了維繫愛情而決心留在東京。電影的後段她正在學(xué)習(xí)做一個日本人找到一份擔(dān)任翻譯的合約工作,每天營營役役與愛人開始疏遠,《東京未婚妻》在描寫工事上只是很輕描淡寫。只是知道她有口難言,畢竟《東京未婚妻》集中談?wù)摰氖菛|西方的愛情,要看更多艾蜜莉的遭遇最好還是兩部也看一下,畢竟兩部電影談不上是續(xù)集,但總算是姐妹篇。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愛情也是生活的一部份。艾蜜莉因為在日本出生自覺自己是日本人,但終究在這個「祖國」因為語言、種族、她永遠也不是日本人。無論是職場的挫敗還是愛情上的角力,她都感受到做日本人的困難,到底她所愛的是什麼?純粹愛日本的物質(zhì)、對東方的追祟還是自己小時候就曾在日本生活的記憶?
在那裡做女人都是辛苦的
不少人將電影稱為《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的翻版,但那是描寫兩個外國人在異地因為寂寞而走在一起,交換一下溫柔的過客故事。他們畢竟是旅客,與艾蜜莉不同的是她的目的是希望成為日本人,想在那裡定居。從一開始她對日本就充滿好奇,並不如《迷失東京》的兩人因故而去到東京。而這樣有異國特色的愛情故事常規(guī)就是一個外國男遇到本地的女子,用男性的角度去寫一段感情,或者白人男子配黃種女子的感覺會比較受落。畢竟在約定俗成之下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女子是較為次要的,因此歐美男士配上亞洲女士不是什麼稀有的事情。反之男女角色調(diào)轉(zhuǎn),亞洲的男士渴望交上歐美女士自然有種征服的感覺,或許是亞洲人的自卑心作祟。東西方在男女的角色定位也有很大的分別,西方人常說男女平等,但在亞洲不只是日本就有階級的觀念。這點在《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剛開始就已經(jīng)提到了職場上的階級,誰是誰的上司、面對上司要用什麼的態(tài)度。職場就已有分別,更何況是愛情觀。
可以說艾蜜莉是個單純而天真的人,她一心以為做了那些人生在日本必做的事情就是日本人。在戲中她認為上富士山就是日本人一生中必做的事情,可是現(xiàn)實與她想像卻不一樣。她的心裡幻想出一個日本,但想法上並無法如日本人一樣,例如他們對女性婚後的看法、看待女性的態(tài)度。戲中的例子就是男友凜吏的母親認為女性要穿絲襪,但西方人沒有這套觀念要自由奔放、甚至她心裡取笑凜吏母親的藝妓白臉化妝,用刻板的印象去看待別人。
隨著對日本性別、階級有更多的理解與認知,她漸漸發(fā)現(xiàn)在日本做女人很難、很辛苦。而事實上做日本男人更辛苦,要守的規(guī)則與期望實在太多。凜吏經(jīng)常有意無意說「抱歉」,或者很虛偽但在日本文化裡就是需要這樣的教化。從最初與男友相遇到慢慢的了解,他們之間是差了共通點,又可以說他們的關(guān)係除了性以外就是互相利用。雖然是男女關(guān)係,但一個把比利時籍的女主角當成練法語的對象,另一個就練日語。言語的隔閡隨著日子而漸漸打破,但真正的挑戰(zhàn)是在於磨合。生活習(xí)慣、飲食習(xí)慣也有差異,成長之中又沒有真正的共通點,女生的莽撞在我們眼中會覺得很有趣,但對於男生來說就引起了別的猜想,在墨守成規(guī)的日本人眼中西方女人代表的是勢利與強權(quán),與日本男士的雄性為中心的形象相反。然而,結(jié)識一個外國的女朋友除了是獲得征服感外還是在友輩間的宣示,女朋友的得體成為男友人們羨慕的對象,再者是女人的角色猶如是藝妓只負責(zé)娛賓,這讓本希望兩性平等的艾蜜莉感到不被尊重。通過關(guān)係、通過生活上的融入天真的她吐出一句做日本的女人真難,而事實上一個異鄉(xiāng)人無論去到那裡都要從零開始,並不是單純針對日本的,而是做女人實在太難,這是一種女性的覺悟與成長。
從戀人到未婚妻的幻變
凜吏與艾蜜莉的相戀始於法語,一個比利時女孩教日本男生外語。久而久之他們的課室從咖啡廳到家裡,他為她介紹東京光怪離奇的地方,愛情不自覺的滋長起來。也許他們當時還年輕,都沒感受到什麼叫真愛,對愛情停留在幻覺與希望在對方身上取暖的層面。愛情來得快,但終究要有下一步,為了愛情女人留在日本,為了愛情男人求婚,但不一定會有好結(jié)果。一個轉(zhuǎn)折的結(jié)局,也許可以歸類作後311的類別吧。即使女人想做日本人,但身邊的人包括未婚夫也要求她走,就連鄰居也向她告別?!溉毡緯氉猿袚?dān)這次的災(zāi)難」,「這次的災(zāi)難與你無關(guān)」、從這一點上看到日本人骨子裡排外的性格。從戀人到未婚妻,本來有個美好的將來或者在關(guān)係上要承諾什麼,到頭來也是告吹。說到幻變的也不只是關(guān)係上,而是後來的追尋與目標兩人已經(jīng)不再相同,實在不知道再怎樣走下去。結(jié)果不了了之。在電影的最初艾蜜莉希望做一個作家,而現(xiàn)實中她也是寫了不只一本著作。多年後真人的凜吏在簽書會與她再相見,對對方的想像與眷戀早已大不如前,也許這種愛情的遺憾留得好吧。
《東京未婚妻》始終是一部合拍片,難免有自身的公式化,主要的命題在於文化差異,且原著的內(nèi)容也是著重文化差異的,而且女性角度落墨的畢竟是少數(shù)。而電影在表達方式上也不乏歐美電影對性方面的追求,但把性元素放在一部本應(yīng)是生動有趣、天真活潑的電影上是格格不入。特別是女主角Pauline Etienne本就是一副純情的面孔,有點破壞了形象。打扮上帶點小資女的感覺,沒有半點的修飾,的確為電影增添了幾份姿色。另外,男主角就是暖男的角色,為女主角在背後做了很多東西。而電影在彼此的差異上加了一點的黑色幽默,有時借助女主角的幻想描寫對凜吏的感覺,例如他到底是不是黑社會、又或者是他們?nèi)蔗峤⒓彝サ哪?、?jié)奏鮮明。電影未必是什麼上佳的愛情巨作,但它還是值得一看。特別在現(xiàn)實生活上有不少哈日的人,雖然國籍與身份認同是很私人的事情,但通過女主角的經(jīng)歷得出的結(jié)論是不可以把自己變成是什麼人。女主角愈想做日本人就感覺到被背棄,還是腳踏實地做回一個人。一段愛情故事有如曇花一現(xiàn),青春稍瞬即逝,多年後他結(jié)婚了、發(fā)福了,娶了個法國女人。到底男人愛的究竟是祟尚法語的高尚自傲的感覺還是真正愛那個女的?我們都不知道答案,至少不在乎天長地久,但在乎曾經(jīng)擁有?
4 ) 想成為日本人的法國人
一個出生日本做夢都想做日本人的20歲的比利時女子,喜歡日本的一切,想成為日本作家,想和跟她學(xué)法語的法語狂熱者富家公子凜吏生孩子,可是凜吏跟她求婚時她又猶豫只答應(yīng)訂婚,正在要和凜吏去兩人都沒去過的富士山時日本海嘯大地震,她不想離開日本但在日本人的請求下離開了,后來沒再見過凜吏,得知凜吏和法國軍官女兒結(jié)婚。男女主角有全裸激情畫面
5 ) 戀愛因緣,婚姻果份。
本著哈日族和法國控的精神,興致高昂地去看這部電影。沒有看原著小說,所以也沒有任何成見或者印象,預(yù)告片說實在也看不到整部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清新無敵的預(yù)告片路線。說到底,片中的艾蜜莉是個可愛無敵的比利時女孩,心中懷抱著成為日本人的夢想,出生地也仿若命中註定,給了她出生於日本,幼時至5歲都住在日本的背景,直到20歲,遠返日本尋找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夢想。
艾蜜莉在東京開始教授法語,遇上一個熱愛法語的夢幻日本男孩,凜吏。這是她的第一個法語學(xué)生,也因為他,兩人從東京導(dǎo)覽的生活對話展開一段微妙的異國戀情。故事開始有著許多不難想像的過程,差異的文化,和彼此在對方身上真正想要的和實際交流的默契,艾蜜莉迷失在凜吏的優(yōu)柔寡斷。也因此,當兩人在旅行途中,艾蜜莉見到柿子樹想要去摘取時,被凜吏果斷的制止,然而到了旅社下榻之後,短暫離開旅社的凜吏,帶回了艾蜜莉想要吃的柿子做為禮物,並且輕描淡寫地說著,找到柿子樹的主人還真不容易,艾蜜莉的心被深深感動,但戀愛究竟是個漩渦還是個迷幻的化學(xué)反應(yīng)?片中在這個場景的末段,她在投影中看見自己時的神情,隱約給了故事的走向一個伏筆。
半自傳式的小說改編,故事主軸以艾蜜莉出發(fā),夢想能否成有時除了理解自己的尋找,也多虧遇到武士般的神奇凜吏,神奇之中在於可言與不可言兩面,可言好比文化的差異出現(xiàn)的無解,而不可言則待觀片後影者自行意會了。異國戀情有時危險在於,她害怕他誤以為她是法國,而她誤以為他是日本。一句講進人心坎裡的話,正道盡異國愛戀的懸疑和微妙。
故事的後段,從艾蜜莉一人從溫泉困窘離開,到日本311後,凜吏一再要求艾蜜莉回到歐洲,不留優(yōu)柔寡斷的懸念給她。畫面來來回回帶了多次艾蜜莉租屋處外的兩個日本小女孩,到片末女孩們給了她一個再會的互動,也是輕巧和適切的結(jié)局伏筆。(或許是我多想?)
我的私人情事無獨有偶看完此部電影後,無限心有戚戚焉,於是深感有時語言無從翻譯,文化無從意會時,戀情何以得到翻譯的幸運?然而,對我來說,身於同文化的也未必在語言無隔閡時,交流無礙,那樣的寂寞相比,異國戀的隔閡似乎成了眼前小膠著的遠距異戀有了些許柳暗盼花明,村有無那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後記:
追加那一句句末的話:Tout ce qu'on aime devient une fiction.
(所有我們所愛的終將成為虛幻。)
事實上,個人所觀認為愛蜜莉總有對凜吏的心裡位置,好比她說了,據(jù)說凜吏後來跟法國將軍的女兒結(jié)婚了,而這種說詞是誰傳入愛的耳裡以及可信度多高,似乎也在那無疾而終的婚約,真實與否也無須再去追究。
想到了戀夏五百日裡的內(nèi)容,類似於我們那些過往雲(yún)煙的戀情,要之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婚姻生活,最佳的辦法就是把它寫成小說或者故事,就讓往事如虛幻故事,浪漫也好悲傷也罷,合適不過的幻影成了靜靜躺在書櫃中,隨時光越發(fā)沉澱而不再喧囂。
6 ) 一個白人蘿莉在東京的無聊游記
CCTV6又用了一個小眾的片名《東京戀人》,可人家《東京戀人》明明已經(jīng)有一部了,應(yīng)該避免撞車才對。
一個白人女孩孤身前往日本尋夢之旅,遇到了一段所謂的浪漫愛情,最后小小感悟一下人生。沒什么意思。這種片子女主一定要有文藝氣質(zhì),男主得帥氣才符合觀眾心理,但現(xiàn)在這個女主偏向蘿莉,男主也有點廢柴又不滄桑大叔。細節(jié)方面還是有一些勉勉強強過得去的,但看著沒多少感覺,或許是故事太散亂,平淡,沉悶,而結(jié)尾也是沒什么驚喜。如同一篇無味的游記。
這劇本是從垃圾桶撿到的嗎?
其實這部片子的主旨是比利時人和魁北克人聯(lián)合起來黑法國人吧…
一場春夢了無痕的訂婚,東方男孩和西方女孩的“迷失東京”。兩主演都萌萌的,真心配一臉。說它是小清新吧,床戲又多得一丟丟,果然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歐洲電影~~~
趁著剛看完趕緊給五星。小清新,節(jié)奏輕快,舉重若輕,又很真實。音樂很贊。
女主好可愛,日本人的一些習(xí)慣真心接受無能。本片簡直是對日本文化跪舔無節(jié)制啊。
竟然是個悲劇結(jié)局,三星半。
改編自amelie nothomb的小說ni d'eve ni d'adam,源自作者自己年輕時在日本的經(jīng)歷,有些場景確實讓人啼笑皆非,fondue suisse,和朋友吃飯,我更相信兩人相愛是愛慕著對方的國家文化吧。
故事敘事存在問題,尤其后半部分感覺是沒什么可拍的了硬往下?lián)沃?,但是前半段很可愛,讓人對日本充滿喜愛
很可愛的一部電影,只是拍到最后,用了一個最爛的結(jié)局方式.
不崇日也不愛法國,難受。-5 星
女主萌萌的 看完以后想去日本的欲望減少了......
第一次去電影院看了以法語為主的電影,意外的看懂了劇情聽懂了百分之70的對話…除去上床上床上床和有事沒事就露的點之外,在法國的電影院里看到上野公園的櫻花,神社的鳥居,特別是聽到中島美雪的歌都感到格外的親切!
妹子和妹子的裸戲都頗好看
太不喜歡結(jié)局。
Tout ce qu'on aime devient une fiction.
女主有點像Juliette BINOCHE
很小清新,不僅僅故事,色彩,男女主角的長相。但是,我就是喜歡女主角這款類型的法國女生。故事一看鏡頭和場景布置就借鑒了許多特呂弗的電影。特別女主角的服裝搭配,明明就不是跪舔日本文化而是跪舔當年的新浪潮。
暖洋洋的和風(fēng)色調(diào)以及清新可愛的bgm。女主萌軟毫不矯作,當真是une japonaise d'origine fran?aise. "Je suis amoureuse d'un Japonais. Il a 20 ans et moi aussi. Je l'ai toujours rêvé ! J'aime le Japon" 哈!做一個歪果仁的酸甜苦辣可是放之四海皆準!
懷著很大的期待去看,說不出哪里不好就是覺得不夠過癮
特別喜歡的一部愛情電影 講述故事的方式很溫柔 那種在異鄉(xiāng)的迷茫和彷徨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