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評論翻譯 | 格斯·范·桑特,平靜而不停息
作者:Stéphane Delorme
英文譯者:David Davidson
翻譯:Annihilator
原文地址:http://torontofilmreview.blogspot.com/2014/06/stephane-delorme-on-restless.html
全文約3000字閱讀需要10分鐘
我們因何而喜愛一位電影創(chuàng)作者?當我們面對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美麗新作時,我們多半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對于使這位波特蘭導演成為同輩中最重要的導演的那三部電影——從《蓋瑞》(Gerry)到《最后的日子》(Last Days)——我們并沒有感到這般的震驚。但如今,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其他電影創(chuàng)作者無法提供的東西:一種自信、有把握且堅定不移的信念,在個人意愿和接受挑戰(zhàn)的驅(qū)使下創(chuàng)作作品。
幾年前,格斯·范·桑特憑《大象》(Elephant)登上了業(yè)界的頂峰,但他并沒有試圖自縛于作者或超級作者的姿態(tài)來超越自己。這曾經(jīng)發(fā)生在過去幾位戛納獲獎?wù)呱砩?,他們的平步青云使其作品的形式變得僵化(如文德斯、莫萊蒂、阿莫多瓦——我們期待他們的新電影)。格斯·范·桑特似乎不是這種傲慢和憂慮的受害者,公眾的認可似乎不會影響他:他無需證明自己,他著陸、并再次驚人地出現(xiàn),出現(xiàn)在舊金山的嬉皮街頭(《米爾克》(Milk)),出現(xiàn)在一家繁忙的星巴克的等待隊伍里(一部與湯姆·漢克斯合作的未完成項目),或一部像《愛情故事》(Love Story, 1970)那樣的感傷的情節(jié)劇中,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會將《悸動的心》(Restless)與阿瑟·希勒的電影相比較。
我們喜愛一位電影創(chuàng)作者,是因為其風格,也同樣是因為其選擇執(zhí)導哪些電影的姿態(tài)。當科波拉在80年代從事一些項目時——他甚至不擔心它們在何種程度上只是工作任務(wù)——他創(chuàng)作了自己最好的一些電影,同時加強了自己的電影風格;他創(chuàng)作了一部迪士尼電影(《家有杰克》(Jack)),然后停下來,在自己家里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電影。或者像林奇,他從《妖夜慌蹤》(Lost Highway)轉(zhuǎn)向了《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很多電影創(chuàng)作者一旦到了50歲(格斯·范·桑特已經(jīng)58歲了),就不再在乎姿態(tài),而是一邊前進,一邊回頭沉思于其既往作品的遺骸之中。另一方面,對于某些人來說,姿態(tài)似乎是被一種難以準確表達的個人挑戰(zhàn)所驅(qū)動的,以防止作品序列變得故步自封。作品類型的不斷更新并不同于古典制片廠時代的導演的情況,后者被項目所束縛,同時保持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霍克斯作為作者的標準模式);它是一種選擇,一種必要的能力,去加速減速,沿著自己的航線去航行,去駛過暖流或寒流,永不停歇地穿越河流。
為什么選擇拍攝《悸動的心》?但又為什么選擇拍攝《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或者《蓋瑞》?或者《驚魂記》(Psycho)的詭異翻拍?首先是制作一部聚焦于異性戀情侶的親密電影——這是導演以前從未嘗試過的類型——并用好萊塢模式講述這個“愛情故事”的欲望和挑戰(zhàn)。可以想象,這會引起《最后的日子》的影迷們的批評,他們會認為這部電影缺乏野心。但是格斯·范·桑特重新發(fā)現(xiàn)了行走電影(walk-film)這一形式,這遵循了他的“年輕之死”三部曲(《蓋瑞》《大象》《最后的日子》)中的事前驗尸(pre-mortem)原則:故事講述一個受父母去世困擾的男人愛上了一個只剩幾個月可活的年輕女人。導演自此講述了他們這幾個月內(nèi)的友誼。
然而,把這個主題簡化為此前的死亡三部曲中的死亡倒計時是可惜的。這樣我們就無法理解三部曲對于必將來臨之事的使用方式的獨創(chuàng)性。我們也就無法理解《悸動的心》的獨創(chuàng)性。他試圖做的,比拍第四部由哈里斯·薩維德斯(Harris Savides)拿著斯坦尼康拍攝不快樂的青少年的作品還要困難。這是因為格斯·范·桑特害怕循規(guī)蹈矩。挑戰(zhàn)在于從這個沉重的主題中提煉出情節(jié)劇,從患癌青少年向感傷喜劇(sentimental comedy)的轉(zhuǎn)變。挑戰(zhàn)在于混合不同的基調(diào)。必須最大限度達到平衡以維持這種脆弱的均衡,包括了演員身體性的脆弱以及導演的極度精妙的選擇。這種輕盈的均衡在瑣碎細節(jié)、低級趣味和死亡臨近所帶來的變態(tài)迷戀中滋養(yǎng)自身。格斯·范·桑特因此在《悸動的心》中找到了兩個美學層面的挑戰(zhàn):純粹克制的愉悅,他很少停留在這一點上(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以及不同類型的混合(情節(jié)劇和感傷喜?。?,他之前已經(jīng)為此種混合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美的范式——雖然其風格或許沒有此般流暢——即他那部夢幻般的《我自己的愛達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2)。
My Own Private Idaho, 1992
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此。格斯·范·桑特的作品序列(越來越多地?)具有道德色彩。他想要變得有益:《米爾克》的拍攝是為了捍衛(wèi)一樁事業(yè),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各種教誨意味的觀點(一個晚上打電話尋求安慰的同性戀殘疾青少年)?!都聞拥男摹诽岢隽艘环N啟迪人心的學徒期:對于來世的學徒期,而這部續(xù)集沒有他先前的三部曲那么地充滿毒污。它幾乎是解藥。就像對于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一樣,這種對青少年的迷戀因其來源于善意和保護的道德立場(好像導演在說:“小心”)而加倍。這部電影想要變得快樂,它在男主角父母的突然去世后為其提供了一次和解。在導致父母去世的事故中,他陷入了昏迷,他承受了雙重的罪責,既幸存了下來,又沒有出席他們的葬禮。整部電影都基于這一創(chuàng)傷,基于這一療愈。他曾經(jīng)沒能來得及嗎?現(xiàn)在他有的是時間(三個月)來與他及時遇見的這個年輕女孩告別,為她送行、陪伴她。死去的是她,但安息的是他。
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這位電影創(chuàng)作者選擇進入一個意想不到的領(lǐng)域——即使這一領(lǐng)域早已深埋于他的某些電影之下——那就是奇跡的領(lǐng)域。這種奇跡之感在萬圣節(jié)的森林里的一個偉大場景中達到了頂峰,男孩扮成日本飛行員,女孩扮成藝妓,他們重演了一部日本鬼片中的一個場景。選擇米婭·華??莆炙箍ǎ∕ia Wasikowska)出演是明智的,因為她仿佛還穿著蒂姆·波頓(Tim Burton)《愛麗絲夢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2010)中那個仙女般一樣的服裝:一個非常聰明的年輕女演員,她帶來了一種信念,打破了這個主題下潛在的感傷。珍·茜寶(Jean Seberg)一樣的發(fā)型,麻雀般的頭,男孩式的穿著,她有一具雌雄同體的身體,這在愛麗絲與約翰尼·德普的滑稽形象的愛情中已經(jīng)顯而易見。男主角(亨利·霍珀(Henry Hopper))看起來像一個沒有王冠的國王,他與姑媽住的大房子看起來和《最后的日子》中的那個一模一樣。還有第三個角色,他非常奇怪,強調(diào)了一種日本的幻想:浩,一個神風隊隊員的鬼魂,自父母去世以來一直陪伴著男主角。這位同伴對這位年輕人的現(xiàn)實施加了魔法,但他加重了故事中的死亡的概念。在《大象》的非凡的開場中,一個兒子詢問父親于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在楚克環(huán)礁的經(jīng)歷,而在得到回答之前,這個青少年說:“我去過那里”——但他怎么可能去過?這句神秘的言論激蕩起戰(zhàn)爭無所不在的事實,激蕩起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檔案影像的毫無緣由的侵入。
《悸動的心》的魅力還在于導演獨一無二的場面調(diào)度:秋天的顏色穿過樹林染上了米婭·華??莆炙箍ǖ膶挻笏?,構(gòu)圖如同投注于角色的友善的凝視,就像朋友的手放在肩上;隨著情節(jié)展開,出現(xiàn)了一些處于焦外的形象,比如當這對情侶站在父母的墓前時,墓碑上兩只羊并排的幼稚雕塑。傳統(tǒng)手法同樣存在,尤其是音樂,但是它們被天才的構(gòu)思所彌補:比如年輕女孩的第一次病發(fā),她話說到一半,甚至沒有哭喊,就以一種無限暴力的姿態(tài)向后倒下;或者,在她死前的一個場景中——與所有好萊塢電影中都有的那種醫(yī)院場景完全不同——她只是簡單地問他,“可以嗎?”,就像是在問“我現(xiàn)在可以走了嗎?你會沒事吧?”
但在這部光芒四射的影片中,最奇怪的是亨利·霍珀的存在。他臉上的每一個表情都隨時有可能呈現(xiàn)出他父親——丹尼斯——的特征。他只需稍稍瞇起眼睛,我們就會回到1955年,《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的年代。當影片的片尾字幕結(jié)束,出現(xiàn)了對丹尼斯·霍珀的獻詞時,一種更深的情感吞噬了整部影片,仿佛影片的故事就是這位角色的背景。這對父子之間的相似性增強了它的力量。
往期推薦
圓桌 | 2023戛納補課·第2周:南尼·莫萊蒂《我的母親》
長評 | 洪常秀筆記 I:《豬墮井的那天》
圓桌 | 2023戛納補課·第1周:喬納森·格雷澤《皮囊之下》
2 ) 死亡小詩
Gus Van Sant的電影一向?qū)λ劳龆加兴|碰,這部電影更是直接探討死亡。
《Restless》有著各種與死亡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葬禮、絕癥、車禍、鬼魂、停尸間、萬圣節(jié),還有大一點的戰(zhàn)爭與進化論。但重點還是落在了“生”的上面。男孩對身邊親人死亡的拒絕,直到露出接受愛人去世的微笑。
影片以某種“小清新”的方式,卻一改小清新電影的明亮、鮮艷、透徹,營造出一個光線有些不足、色彩有點蕭瑟(卻不失豐富),整體影像質(zhì)感跟大多數(shù)電影不同的另一個“世界”。
關(guān)于死亡,一向是困繞人類的最終極問題之一。而死亡的問題,更多不是死的那一刻(那一刻也許只有一秒),更多是生者對死的態(tài)度。也就是你該如何活著。
對死亡的恐懼,一向是創(chuàng)作的重要來源。但這部電影很少展示恐懼,大多數(shù)是茫然、悲傷與不接受。而女孩直接面對死亡,更多展現(xiàn)的是平靜與坦然。我想大多數(shù)人應(yīng)該都想以一種平靜甚至是溫暖的方式來迎接死亡,但事與愿違,因為我們精神上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牽絆,更別提肉體的痛苦。
這部電影的力量,也許是“輕”了點,卻能讓人體會到一些生的樂趣和死的平靜,對現(xiàn)代人有一定治愈效果。雖然從開始就在講愛情,但這部電影卻不止是一封情書,更是面對死亡的寫的一首小詩——就像日本飛行員最后的那封信一樣。時間流動,生命的溫暖與哀傷并存,悲欣交集。
生需要詩,死同樣也需要詩。
3 ) 一部有別於Gus Van Sant其他電影的年輕浪漫愛情故事
Gus Van Sant又一另類作品。近年的HKIFF都有看他的電影(Paranoid Park, Elephant等/另大家又怎會忘記他的大作如My Own Private Idaho及Good Will Hunting呢/近來買了得獎電影Milk的影碟還未看)。有幸在大銀幕看他的作品都盡量爭取機會。
"Restless"是一部有別於Gus Van Sant其他電影的年輕浪漫愛情故事,主角是兩個都有一個悲傷的背後又戀上死亡的男女Enoch(Henry Hopper)和Annabel(Mia Wasikowska)。
Henry是個funeral crasher,經(jīng)常闖去人家的喪禮,有一次更被人發(fā)現(xiàn),要下逐客令之察幸而得Annabel相助才得以脫險。相識於喪禮,故事亦終結(jié)於喪禮。
Annabel除了是個"死亡迷"也愛研究雀鳥,也愛寫生時畫牠們。Henry有個日本鬼子朋友Hiroshi(Ryo Kase),是真的鬼子。
電影不少對白和劇情都令人發(fā)笑,沒有悶場,有技巧得來又不算造作。
選角不錯,我其實蠻喜歡Mia Wasikowska,找她飾演Annabel是最好的選擇。
很值得一看的一齣。
4 ) 學習
死亡在愛面前不在讓人畏懼。我死后也要辦一個糖果大會。悸動的心看到發(fā)現(xiàn)一半被騙了,他根本不是一個單純的文藝愛情片,他是個直面死亡的一個片子,看著的時候突然想起了史鐵生莫名其妙的,也想起了一個姓王的朋友。我發(fā)現(xiàn)其實如果這個電影僅僅圍繞著關(guān)于死亡愛情親情和自我救贖也可以拍一個片子,也可以拍的很有深度和意義。但是格斯范桑特又加了一條線,也是死亡和愛情的線,博史這個孤獨的孤魂把我給感動到了,最后一封信讓我淚目,好像電影里面淺淺安排一個小人物一個隱現(xiàn)的故事我感覺會更加有層次感。共同的主題會更加有沖擊力,在愛面前死亡不再讓人畏懼。海角七號也是有兩個線,主線其實沒有副線好,副線和悸動的心一樣也是回憶類型,七封信直接封神,兩條線相輔相成推往高潮,最后一封信克制以前不喜歡淡淡的片子,但是學到了海角七號,那個背影留白很好,克制克制。開始的奇妙相遇到最后的互相救贖,病情的運用和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有的比。序言 分段(第幾天)結(jié)尾 回憶,淡出去。
5 ) 孤獨的鬼魂
如果說看電影要有代入感,那你想為自己挑選哪個角色?
在《Restless》里,我想我不會是女主角,皮膚白白手腳長長的,執(zhí)著地喜歡著水鳥,想知道自己到底還剩多少壽命。
我也不能成為男主角,喜歡用粉筆畫出自己身體的輪廓,弄出好像事故現(xiàn)場一樣的線條;拿錘子打碎父母的墓碑,悲傷而又憤怒地問他們?yōu)槭裁匆獊G下他。
我想我只能是男主角身邊的那個鬼魂。每天和男主角一起拿石頭扔火車,一次次地在游戲中取勝于男主角,在偶爾聽到“長崎”之后,默默地坐在浴缸里,梳理自己在人世的那些回憶。我身上永遠穿著戰(zhàn)爭時的制服,上面是被濃煙,彈孔,血跡弄出的破舊感。我站在鮮活的世界里,我的人就像我的衣服一樣和這世界格格不入。
或者我甚至連他也不是,我只是另外一個不知名的鬼魂。我飄蕩在這個世界上,因為年代久遠,我已經(jīng)逐漸忘記自己塵世的記憶,又或許即使我想起來,我曾經(jīng)確實擁有的人生也像現(xiàn)在一樣是虛無而又不值得回憶的,我活著時無法用力抓緊我生活的土地,就像現(xiàn)在我孤獨地飄蕩在空氣里,也抓不住一個可以和我聊天的少年。我在畫面里,但是沒有人能看到我;我想開口說話,但是沒有人能聽到我。
看過太多一見傾心或者是日久生情的愛情故事,少年,中年,老年,他們都會遇到各自命定的愛情。我曾經(jīng)渴望擁有《The notebook》里諾亞為艾莉修建的白色房子;我曾經(jīng)想得到《Love me if you dare》里于連和蘇菲打賭用的好看的盒子;我曾經(jīng)幻想自己是《天使愛美麗》里的Amelie,用一些奇怪的花招讓尼諾來追尋我的線索;我也希望自己是《重慶森林》里的阿菲,偷偷換掉編號633的警察房間里的生活用品,以這樣的方式慢慢進入他的生命......
他們說要相信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為你準備的,你總會等到心靈契合的另一半。他們說其實愛情尋找的就是自己的影子。那么,如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那么也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這個實體的存在,也許我們會慢慢變成影子,變成孤獨的鬼魂。
伊諾和安娜貝爾排演浪漫的死亡劇情時,伊諾說:你再等等,我馬上就來。說完就作要切腹狀。安妮十分不滿。我想說,如果我是安妮,我會很感動很感動,雖然我也會勸他:你要好好活下去,活著就一定會遇到好吃的。但是誰知道呢?和心愛的人一起死去,活著孤獨地活下去,哪個更好?
PS:自己很喜歡片尾博史寫的那封信,但是網(wǎng)上沒有搜索到臺詞的英文版,所以對照電影的中文字幕,自己勉強聽了幾遍試著寫下英文版,希望錯誤不多。
As I write this letter,
the ocean breeze feels cool on my skin.
The very ocean is soon to be my grave.
They tell me I will die a hero that safety and honor of my country will be rewarded of my sacrifice.
I pray they are right.
My only regret in my life is never telling u how I feel.
I wish i were back home
I wish I were holding your hand.
I wish I were telling you that I have loved you ,
and only you since I was a boy.
But I'm not.
I see now that death is easy.
It is love that very hard.
As my plane dives i will not see the faces of my enemies.
I would instead see your eyes,
like black blocks frozen in rain water.
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scream "ばんざい" as we plunging down to the target.
I would instead whisper your name.
And in death as in life,
I will remain forever yours.
我寫這封信時
清涼海風輕撫我的皮膚
這片海洋將會是我的墓地
他們告訴我我會壯烈成仁
我的犧牲會帶給祖國安全跟榮耀
我祈禱他們說的對
我人生唯一的遺憾
是從沒告訴你我的感受
但愿我能回家鄉(xiāng)
但愿我能握著你的手
但愿我能告訴你我愛你
我從小就認定你了
但我食言了
如今我發(fā)現(xiàn)死很容易
找到真愛卻很難
當我的戰(zhàn)機俯沖
我將看不見敵人的臉
我寧愿想象你的雙眼
仿佛雨水凍結(jié)的黑石
當我沖向目標
他們說要高喊“萬歲”
我寧愿低語你的名字
無論生死
我永遠都是你的人
6 ) 【東京電影節(jié)初體驗】死亡與愛情-文藝老青年的小清新之作
打分:★★★☆
一句話評論:電影整體尚可。畫面尤其優(yōu)美,有些細節(jié)也很有趣動人。但如果你想看到《大象》那些大地驚雷般的作品的話,恐怕要失望了!
第一次來國際電影節(jié)的我對從出地鐵站到進電影院為止一切都感到很新鮮。一路走下來,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可謂是走到哪拍到哪。到處張貼著關(guān)于電影節(jié)的介紹與海報。一個不經(jīng)意,你就會看到你喜愛的演員所主演的新電影的巨幅海報或是來自你自己國家你非常熟悉的電影人拍的電影的介紹。就這樣一路進到電影院。事先我不知道日本人對格斯范桑特的認知度如何。單看當天的上座率,近千人的影院里,幾乎是滿席。
14:45準時,電影院關(guān)燈,大屏幕亮起。這是我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格斯范桑特的電影,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電影的拍攝地是格斯范桑特的故鄉(xiāng)—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電影的開場,以駕駛中的汽車的視角呈現(xiàn)出了一路的風景。格斯范桑特的家鄉(xiāng)有一種獨特的寧靜,冬天冷清,孤傲般的寧靜。一直以來我特別迷戀一種色調(diào),就是東歐奧地利捷克那邊的冬天的那種冷清灰色的色調(diào)。而在這部電影里,格斯范桑特也采用了這種色調(diào)。整部電影里除了女主角偶爾一兩次彩色的裝扮里有些鮮艷顏色之外,都是以灰色,淺棕色,和黑色為主。也許是要配合電影死亡的主題,也許是要襯托男女主角之間單純的愛情。看完電影,我突然想起來:對!就是當年《我心中的愛達荷》的那種色調(diào)。
格斯范桑特真是文藝到骨子里了。開場的鏡頭里搭配了一首類似于美國鄉(xiāng)村音樂的歌,尤其吉他特別好聽,輕快,自由,好聽到我?guī)缀跻滩蛔≌酒饋泶蚺牧?!后來看結(jié)尾介紹,電影里的所有音樂都是格斯范桑特的創(chuàng)作。
電影的故事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失去雙親的少年陷入深深的痛苦難以自拔,直到遇到身患癌癥已到生命最后期的精靈般的少女。這題材真是像極了日本那些純愛電影。雖然電影的角色設(shè)定決定了她最終悲慘的結(jié)局,但難等可貴的是電影的過程是如此快樂,動人,讓人幾乎可以忘記那一開始就注定好的安魂曲。可以說格斯范桑特運用他的鏡頭美學與有趣的細節(jié)設(shè)計讓這部電影沒有落入流俗。
敏感的少年一直耿耿于懷于當年父母的突然去世,甚至沒有和他說一句再見。于是他跑去觀看各種葬禮。在西方的葬禮上,有一個告別式環(huán)節(jié),就是死者生前的好友輪流上去講述他們記憶中的死者生前的片段。每一個葬禮上,男主角都十分認真地聽著這個告別式。每一次聆聽都是少年在尋找當年父母突然離世卻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遺憾。 然而到電影最后,當女主角離世時,輪到少年上臺發(fā)言時,他站在話筒前,卻只字未說,滿腦子都是自己與患病少女生生前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表情時而皺眉時而愉快,卻絲毫未有那種親人離世所承受到巨大痛苦的表情。其實這些真實的回憶遠比那浮夸的詞藻來得重要。
與少年一樣,身患重病的少女也喜歡去觀看各種各樣的葬禮。她想弄清楚,死亡究竟是怎樣一件事情。對她來說,最大的夢想也是就是能夠幸福地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她遇到了脆弱痛苦的少年,同時也收獲了美麗的愛情。她終于可以如她夢想那般幸福地死去,然而這究竟是死亡,終究會不舍。
在與少年玩角色扮演游戲時,少女因為少年任意修改自己原先設(shè)計好的故事而大發(fā)雷霆。少女指責少年在自己死去之后不應(yīng)該隨之剖腹自殺,因為這是懦夫行為??蓱z的女孩!為了演繹一段夢想中純粹的羅曼蒂克的愛情,不惜一切。可憐的男孩!這是怎樣深刻的愛,這是怎樣孤獨的心,可以把自己把全心全意交付給另一個人,飛蛾撲火。
我們在年輕時都會做一些自己以為可以驚天動地但實際上很微不足道的事。當很多年過去之后再回頭傻,也許會為自己當時的幼稚感到羞恥。但比這更糟糕的是,我們不再年輕了!即使是死亡,在遇到年輕和初戀時都顯得如此蒼白。
加瀨亮在片中并不是演一個人,而是飾演一個靈魂。一個二戰(zhàn)時日本突擊隊的戰(zhàn)死沙場的士官的亡靈。很多看過電影的人都對其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必要性持懷疑態(tài)度。他總是在少年脆弱痛苦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在他身邊,與他下棋,陪伴他度過殘酷的孤獨時光。直到最后加瀨亮念出當年寫給新儀女孩卻一直未寄出的信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個角色好像當年那部《硫磺島的來信》的延續(xù)??墒钦l也沒辦法向?qū)а萸笞C這個問題。
電影結(jié)束后,加瀨亮嘉賓出場亮相。采訪中,他提到了導演的成名作《我心中的愛達荷》,也說到了電影拍攝中的小故事。直到采訪結(jié)束后,加瀨亮突然自己提出來還有一個事要說??墒窃掃€沒說,眼眶居然紅了。他說當初接到這部電影時,知道導演是gay,特地去請教了身邊的同志朋友,他不明白作為一個同志導演,怎樣來拍一部異性戀的愛情故事。甚至在拍攝過程中他都抱著這種不解。而對于當初自己戴著有色眼鏡看導演,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十分愧疚。
2011年10月26日 發(fā)表于
http://cinephilia.net/
青春期的憂郁不安, 固執(zhí)沖動, 還有那無可救藥的癡情. Gus再一次將鏡頭對準到年輕人這個特殊的群體, 這次講述了一個被死亡折磨過但又將其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男孩是如何通過愛得到原諒和救贖. 當今還有誰比Gus更善于指導這類題材? 誰又會想到丹尼斯?霍珀那個老叛逆居然會有個如此清新帥氣的兒子!
女孩好像凱特布蘭切特。。。小清新。。。。
喜歡米婭,但是不喜歡這種故事。小清新?坑爹吧~
Gus Van Sant總是那么讓我討厭,卻又停不下來。。。老霍普后繼有人
“如今我發(fā)現(xiàn)死很容易,找到真愛卻很難。當我的戰(zhàn)機俯沖,我將看不見敵人到臉,我寧愿想象你的雙眼,仿佛雨水凍結(jié)的黑石。當我們沖向目標,他們說要高喊萬歲,我寧愿低語你的名字。無論生死,我永遠都是你的人?!?格斯·范·桑特玩起文藝和清新來真要人命,男主你還能再像一點付蘭蘭嗎?
我希望自己在死期將近之時也能像Annabel那樣用微笑去面對 過好剩余的每分每秒 用心的和自己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 即便幸福轉(zhuǎn)瞬即逝 也不去抱怨上帝的不公 不給旁人帶去任何壓力 最后安靜的離開。"better late than never." 謝謝你出現(xiàn)在我生命最后的時間里。
好膩味好悶騷的小清新啊,想吐。
清新得想吐
清 新 致 死
女主角的長相讓我沒法感覺自己在看一部青春的電影;加瀨亮這個角色身上很多莫名其妙但是又非常吸引人的東西。
真的沒有男男好看
沒有人永遠擁有青春,但永遠有人在擁抱青春。有人在不斷的緬懷年華,留戀往事,有人在殘酷中成長,不捨中放手。不管是怪癖少年,還是悲情少女,終究要奔向另一個明天,陰暗的,或者,絢麗的。難得看到GusVanSant這麼簡單治愈的清新電影。
真是受不了Gus啊,每個鏡頭每句臺詞每首配樂都直接戳中我全身的小清新神經(jīng)!電影猶如一曲如此哀傷優(yōu)美的青春小調(diào),卻又傳達出直面死亡的樂觀積極情緒??雌瑫r淚目了好幾次...
嗯,是長大了。
一個帶有缺憾和傷感的故事,講述生與死,探討青春的憂傷。對我來說,影片似乎有點清新的過了頭,看的不是很投入。兩位演員倒是挺給人驚喜的~
小弗朗哥和小格溫妮絲帕特洛。。。。。。。。。。
淡如白水,男主角太死板了
三星半,其實我還蠻喜歡這個調(diào)調(diào)的,所以說其實我內(nèi)心是一枚小清新的女紙??!丹尼斯太好看了,有了這樣的男主再老套的劇情我都看得下去。特別是最后那一笑,哎,阿姨我的心都化了。Gus你要不要每次都能發(fā)掘美麗小男生?。。?/p>
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擁有愛情擁有幸福地死去。不過一切都是相對又相反的,如果你擁有了這一切你又何嘗希望這來之不易的一切戛然而止?少年啊~這是你們絢爛易逝的夢吧!?小清新啊你們也想在最后的日子轟轟烈烈一番吧~ps最感動我的就是他們在墓園悠閑自在地騎車那場戲了配上粉紅馬汀尼的音樂浪漫?。?/p>
【悸動的心】那些讓人費解的劇情小細節(jié)也剛好是它迷人的地方,和這個殘缺美的故事一起讓人猜想。小清新范本式的配樂和剪輯,加上迷死人的翩翩美少年,格斯范桑特帶來了一部年度老清新,有時候美中不足的“不足”恰是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