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喜劇特輯由博·伯翰在隔離期間創(chuàng)作、拍攝和表演,他通過新歌和新的見解講述了不尋常的一年。
很喜歡貫穿整場影片的那種“說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沒說”的空虛寂寥感。
There it is again, that funny feeling.
最后結(jié)局更是讓我拍手叫絕。還以為門外透出來的是通向幸福的希望之光,結(jié)果開門后,聚光燈卻打在身上,原來門外只是一幫audience who is just making fun of you,and they just want some jokes. 想回去,門卻已經(jīng)被鎖死;剩下他孤身一人,獨自面對這個荒唐的世界。
1
昨天剛看完,首先想聊一下有關影片創(chuàng)作上的一些想法。
從影視從業(yè)者的角度看,在不了解導演bo背景的前提下,最初我覺得很像YouTube博主作品拼接(抱歉...
胃口被音樂和形式吊起后,耐著性子看到二三十分鐘左右,片子節(jié)奏開始加快,導演的黑色幽默進行集中放送。Bo自彈自唱、自己打光、布景、拍攝,串聯(lián)起了有關交流、性、展示自我、接收信息等話題(不得不說有才,表現(xiàn)力、和對畫面、音樂的把控真的很強...
獨處一室的設定,很容易放大一個人的情感波動。在Bo憤世嫉俗、妙語連珠、自命不凡、憂郁或careless的表現(xiàn)下,其實不難看到一顆柔軟、脆弱、敏感的真心,它多多少少能夠激發(fā)共處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的共鳴。
反反復復的視角變化、打破第四堵墻、自我對話,在形式上又足夠抓人;情緒和形式一同,塑造了良好的影片節(jié)奏。
你在看他,而他也在看自己。他是自己,也許同樣是夸張后的你我。
最讓我感到興奮和受用的一點,是片子在段落間處理表達形式的手法:布偶劇、廣告、MV、油管節(jié)目、套娃講解、甚至真人游戲的形式輪番上陣,與每一段討論主題的高度貼合,讓人get到笑點,又不覺得形式過分違和。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有時可能形式有些喧賓奪主,分散了對內(nèi)容的注意力。
整體來看,說是喜劇,引入了觀察自我的視角后,后半段卻讓人很難輕松地笑出來。不難感覺到,這個為期一年的創(chuàng)作實驗,傾入了導演特殊階段很多的所思所想,它像是一部以本人為記錄對象的紀錄片,區(qū)別于以生活紀實和坐采為內(nèi)容的傳統(tǒng)紀錄片,它記錄了導演的“可視化觀點”(各種風格的自制音樂錄影帶)和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全片看完,讓我很坐立不安的一點是,我們花很多時間學習某種“專業(yè)做法”,卻非常可能被這個艱難習來的“正確”,框在一種思維定式中,畏縮在安全區(qū)不再進步;很小的可能和一定的機遇下,很少的幸運兒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和勇氣,去做一些自己想表達、從風格到內(nèi)容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
當然,沒有「不用打基礎,隨意發(fā)揮即可」的意思哈哈..
以前跟朋友討論音樂時,我有一個反復強調(diào)的想法就是,好的制作人從來不會拘泥于音樂類型(“f**k the genres”)。所謂集大成者,即能夠融會貫通、取用各種類型的音樂元素,服務于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題,而不被所謂的規(guī)則束縛。但實際上,自認或公認達到一定高度的狀態(tài),并非嘗試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有時甚至會礙手礙腳。保持感受力、表達欲和開放的心,或許才是延長創(chuàng)作生命的方法。
2
而從單口喜劇的愛好者來看,顯然這是一部非常規(guī)的作品。人們熟悉的單口,是一方或大或小的舞臺,演員站在舞臺上,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用幾乎三句一個笑點的頻率,搭配以肢體、表情、道具、互動、音樂等輔助手段,密集地輸出觀點和笑料。
單口的內(nèi)容,十之八九是表演者取材于個人生活和時事;而攻擊弱點、冒犯和禁忌,則是最常見的手段;在逗笑人們的同時,表演者往往力求用觀點來引起共鳴和思考(不過真的很少能做到就是了...很多還是非常膚淺的...
另一個常被提起的點是,單口喜劇演員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普遍堪憂。為什么?一筆帶過的說法是“喜劇的內(nèi)核是悲劇”,確實不免俗氣。但如果你每天都需要思考“如果觸及人性更深的一面”這種問題,來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也許這意味著,你的日常就是要直面痛苦,還要試圖為它尋找意義/答案...也許就沒那么難理解了。聽笑話很輕松,但說笑話的人想的東西卻絕不能止于此。
在片中,能看到Bo作為前單口喜劇演員,逐步暴露心理狀態(tài)的過程,從戲謔、自娛自樂到焦慮、煩悶和愁苦...其實我不解的一點是,為何一個心理疾病患者,要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封閉環(huán)境中(即使肯定與外界有接觸,但孤獨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在我看來也是比較危險的),冒著很可能加重的風險?況且還在一個特殊的生命階段(30歲左右)和一個處在新冠這種非常態(tài)的社會背景中...
看到結(jié)尾bo走出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舞臺,也許很多人也許會想到《楚門的世界》,不同的是,他想逃回屋里卻發(fā)現(xiàn)門已緊閉,舞臺下已經(jīng)哄堂大笑的音效...而屋里的bo看到這一幕,最后露出了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笑。
然后面對短暫的片尾字幕。
一種想法向我襲來:這是一次賭博,他的籌碼就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要完成一個作品的決心而已。
“苦難饋贈的禮物”的表達,在我看來絕對不準確。我們一定是有足夠強烈的欲望驅(qū)動,為了獲得什么,才會投身于苦難、咬牙堅持(天災人禍的情況除外);靠精神力量驅(qū)動,一直向著舒適安逸的反方向前進。滿是傷口、血脈賁張的雙手接過的,怎么能叫是饋贈。
還是蠻感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可能是我看到最值得推薦的「類單口喜劇」。
這是天堂嗎?
還是只是白人女的Instagram
拿鐵拉花藝術
小南瓜
毛茸茸、舒適的襪子
浮木雕成的咖啡桌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的搖頭娃娃
狐貍的針繡
《指環(huán)王》里的隨機臺詞
被錯誤地引用為馬丁路德金的名言
這是天堂嗎?
還是我看到的是白人女的Instagram
她最喜歡的她媽媽的照片
照片說明寫著
真不敢相信
你離開已經(jīng)十年了
媽媽 我好想你
我想念和你一起坐在前院
還在想辦法搞清楚沒有你我怎么活
現(xiàn)在好多了 可還是很難
媽媽 我有份工作 住在自己的公寓里
媽媽 我有男朋友 我很喜歡他
你的小女兒做得還不錯
媽媽我愛你 給爸爸一個擁抱和親吻
羊奶酪沙拉
逆光的吊床
簡單的一杯紅酒
無比衍生的政治街頭藝術
從Urban Outfitter買來的捕夢器
復古的霓虹招牌
三個小詞 幾只鴿子
她手指上愛人送的戒指
這是天堂嗎?
還是只是白人女的Instagram
(netflix官方中字)
觀看《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 ??????????????: ????????????) 時內(nèi)心五味雜陳,它在87分鐘裡完整的把防疫期間“人的精神世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劇本、燈光、音樂、后制,柏·本漢一人包辦所有工作,影片中時不時可以看到他在檢查拍攝,研究道具的片段,雖然獨攬所有工作非常帥氣、展現(xiàn)了他非凡的才華,但同時也非常孤獨……。這部被定義為????????????的作品,利用??????????????????????的形式紀錄生活,整個過程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通過觀看者的切換(柏·本漢本人同時扮演兩個身份)審視拍攝內(nèi)容,每個環(huán)節(jié)看似混亂,實則亂中有序、前后呼應。這邊分成兩段來分享:
《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
前半段:柏·本漢眼中的世界模樣
柏·本漢一開始用歌曲述說著整個世界的現(xiàn)況,也提出“不知道是否可以拿這個開玩笑,你現(xiàn)在還笑得出來嗎?”內(nèi)容循序漸進,隨著被關在家的日子拉長,他的主題到后段亦拉回聚焦在自己身上。初半諷刺時事、在社群網(wǎng)站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脫口秀常見的主題,但柏·本漢利用歌曲與影像,帶出了專屬他本人的魅力。有段在談論“?????????? ??????????‘?? ??????????????????”的片段非常精彩,歌詞句句一針見血,與影像的配合天衣無縫,邊看邊讚嘆柏·本漢在如此簡單、不算寬敞的空間裡制作佈景、變換氛圍的能力。
后半段:柏·本漢觀看自己的模樣
這部分是我愛上這部作品的最大原因。柏·本漢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呈現(xiàn)出來,在隔離日常中我們擁有大量和自己相處的時間,也是個能好好審視自我的時機,所以他跳脫本人身份,偶爾像在受訪、偶爾像觀眾、偶爾像個導演,用不同的觀看者角度觀看自己的作品(或者應該說是生活)。這裡有一個我最愛的環(huán)節(jié)是他化身游戲直播主,試玩一個“困在一棟房子”(也就是現(xiàn)實處境)的游戲。這個游戲的目的是要逃出房子,但其中的游戲角色能做的事除了找提示之外,就只剩下哭。不知道看到這邊,大家會不會懷疑這是否還是部????????????,因為這個概念真的太絕望。
這邊先不暴雷,但想稍微預告一下《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的最后一幕非常震撼,宛如《楚門的世界》的2021版,在漸漸變大的笑聲中,他一人神情落寞的看著螢幕,回到開場那首歌曲:“你現(xiàn)在還笑得出來嗎?”雖然不清楚大家的隔離生活是什么模樣,我自己的內(nèi)心變化其實和《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極度相似,一開始我還享受著待在家的安逸感,但時間一拉長,心情逐漸焦慮不安,原本覺得新鮮的體驗也慢慢變得乏味……。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心情,你不是一個人,希望這份共感的心情能給你帶來一些安慰。
最后來簡單介紹“柏·本漢”。2006年時,他因為在??????????????上的自彈自唱影片而獲得關注,隨后和唱片公司簽了合約,同時把音樂運用到自己的脫口秀節(jié)目。2013年時他參與創(chuàng)作并演出美國電視喜劇《成名心切》(???????? ?????????? ???? ?????????? ???? ????????????),同年更出版了首本詩集《??????????????: ????, ?????? ??????’?? ?????????????? ???? ?????????? ??????????》。柏·本漢的才華不僅如此,2018年時他執(zhí)導并編劇的電影《八年級生》(???????????? ??????????)上映,作為首部電影作品,他收到了廣大的好評,甚至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的最佳劇本獎、美國導演工會的最佳首部長片。
而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亦參與了在今年上映的電影《花漾女子》。他在片中飾演與凱莉·墨里根(?????????? ????????????????)有大量對手戲的Ryan,看到蠻多國外網(wǎng)友盛讚《花漾女子》的選角,我自己也覺得演員為這部電影加分好多!他除了和墨里根在藥局唱跳芭黎絲·希爾頓(?????????? ????????????)的《?????????? ?????? ??????????》之外,結(jié)尾的反轉(zhuǎn)也讓人印象深刻。(我那時在看電影的時候被圈粉,他也太適合當小兒科醫(yī)生了吧)
孤獨,是負面的,是21世紀的流行病, 孤獨,也是自省和反思的,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個人。
======
如果說2020凍結(jié)了我們的生活,那么隔離更把人們凍結(jié)在一個奇怪的位置上。這感覺就像是卡夫卡的變形記,一天早上醒來自己突然變成了一只孤立無援的甲蟲。
而所有隔離過的人,大概都很難忘記那段時間所遭遇的情緒沖擊,那是一種對精神極度內(nèi)耗的體驗。往往從無助恐慌開始,經(jīng)歷憤怒或痛苦,到歸于平靜,很快平靜又被打破,重新陷入新一輪的惡行循環(huán)。
但我們所能看到的,許許多多和負面情緒相關的信息里,人們好像很少公開展示—孤獨??赡苁且驗檫@是現(xiàn)階段理所當然出現(xiàn)的狀態(tài),似乎它的存在只是表明你比其他人更多愁善感一些,可毫不夸張的說,在最近發(fā)生的諸多不幸中,我都看到了孤獨的痕跡。它的影響像細流不知不覺地緩慢滲透,又在某個措手不及時瞬間將人吞噬。
孤獨,就是這樣一種折磨人的東西,而隔離中的孤獨,更糟。
所以,如果你正在隔離中,我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分鐘里,借由藝術中孤獨的力量帶給你一點點慰藉。
作者丨 Rachel Syme
一個超活躍藝術流派正在興起,它誕生于那些在青春期前就開始上網(wǎng)的人的頭腦中——即"媒介化頭腦快報Dispatches from a Mediated Mind"。這些作品(無論是寫作還是表演)探討了生活在一個被源源不斷的社交媒體、網(wǎng)絡信息和真人秀節(jié)目的信息沖擊中,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這些作品充斥著Reddit流行語和流行文化梗,對于那些超過60歲的人,或者那些生活作息規(guī)律足夠好,與他們的手機有健康關系的人,可能無法理解。但對我們其他人來說,這些作品既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恐怖,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自己焦頭爛額、支離破碎的意識。
我想到了帕特里夏-洛克伍德(Patricia Lockwood)的小說《沒有人在談論這個》(No One Is Talking About This),它深入到一個癡迷于登錄 "門戶 the portal"的女人的大腦空間,她因為在推特上寫道:"狗有雙胞胎嗎?"而在網(wǎng)上出名。或者古怪的播客 "POOG",其中喜劇演員凱特-貝蘭特和杰奎琳-諾瓦克既模仿又放縱他們自己對健身文化的癡迷?;蛘?"這個美國妻子",一個由 "假朋友Fake Friends, "集體創(chuàng)作的 "現(xiàn)場直播的多鏡頭網(wǎng)劇",它講述了三個男人被困在長島的豪宅里,經(jīng)歷了一場因看了太多的 "真實主婦The Real Housewives "劇集而帶來的夢靨(精神病發(fā)作)。這些報道與其說是關于心理健康,不如說是關于自我和我們生產(chǎn)和消費的媒體之間的推拉張力。我們現(xiàn)在都有多重人格,在不斷地表演。這很累人,但又讓人振奮。它使我們變得狂躁,又讓我們沮喪。而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中的許多人被孤立,我們緊緊盯著電腦屏幕,像想家的水手眺望舷窗外。
三十歲的喜劇演員博-伯納姆(Bo Burnham)是媒介化思維的主要作者之一,在新作"Inside"中,他以一種狂熱和熟練的清晰度,捕捉到了疫情期間無拘無束、欣喜若狂、無精打采的多重感覺。這部由伯納姆自編自導的90分鐘的演出,絕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喜劇特別節(jié)目,即一個人站在觀眾面前講笑話。除了幾個罐頭式的、尖銳的片段外,它幾乎不包含任何口語化的打油詩,其中的 "片段 "讓人感覺他刻意做得這么老套和過時的。相反,"Inside "是一場高超的單人音樂盛宴,也是一部實驗性的電影——在試圖制作上述單人音樂盛宴時,通過Wi-Fi連接而崩潰——盡管,在媒介時代,當各種風格被扭曲和混合在一起時,嘗試定義風格這件事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
"Inside "展現(xiàn)的,是一個受困與觀眾與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者的探索。伯納姆從未明確提到過疫情,這種有意的遺漏使得特別節(jié)目的標題具有多重含義。"Inside "是一個關于隔離生活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關于伯納姆不安的內(nèi)心——他渴望被人看到,但又討厭自己對觀眾評價的過度在意和永不滿足。在他2016年的最后一次現(xiàn)場演出中,他告訴觀眾:"如果你能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生活,你應該去做。" 伯納姆在視覺和音樂參考資料之間跳躍,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性。在一個片段中,他細致地再現(xiàn)了 "白人女的Instagram "的光鮮、修整的美感。在另一個片段中,他跳到一個淡然的Twitch流媒體人的角色中,測試一個新的視頻游戲,也叫 "Inside",其中他控制一個Bo Burnham化身,只能做幾件事:哭泣、踱步、坐下。這個插科打諢的鏡頭是伯納姆的作品的風格的體現(xiàn),也概括了他在過去一年的幽閉狀態(tài),并喚起了作為一個表演者的自我懲罰。這部特別節(jié)目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試圖指出在同一時刻生活在內(nèi)部和外部的感覺,以及它可能激發(fā)的防衛(wèi)心態(tài)。"對剛剛開始的事情的反擊,"伯納姆在一個節(jié)目中唱道。
伯納姆對獨自坐在房間里記錄自己并不陌生。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因為在馬薩諸塞州東部的家中臥室里制作的YouTube病毒視頻而成名。他被譽為喜劇奇才和千禧年的預言家,從小就在評論區(qū)里生活,痛苦地適應別人對他和他的作品的看法。"他在20歲時的一次圓桌討論中說:"人們之所以對我指指點點,是因為我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走出來,在喜劇俱樂部里沒有得到足夠的批評。"但是,事實是,對于那些說這話的老喜劇演員們,我想讓他們讀一萬條網(wǎng)絡評論,看看他們是否不覺得被批評得過了。" 伯納姆在二十六歲時已經(jīng)拍攝了三部專場現(xiàn)場特輯,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十年來攪動的 "內(nèi)容"(他在 "Inside"中尖銳地使用這個詞)撕碎了。正如我的同事邁克爾-舒爾曼(Michael Schulman)在一份簡介中所報道的那樣,2018年,伯納姆在上臺前經(jīng)常遭受恐慌癥的折磨后放棄了現(xiàn)場表演。他把精力集中在幕后工作上,執(zhí)導了克里斯-洛克和杰羅德-卡邁克爾的特別節(jié)目,并拍攝了《八年級》,在這部電影中,他試圖 "從情感上盤點 "在年幼時永遠被插足的感覺。他還轉(zhuǎn)向了表演,在Emerald Fennell的《前途似錦的女孩》中飾演一個被重新出現(xiàn)的,被舊錄像片段揭露了其真實本性的男主角。在《Inside》中,伯納姆解釋說,他終于控制住了自己的焦慮,并計劃在2020年的某個時候從幕后回到舞臺。"我想,你知道嗎?我應該再次開始表演,"他說。"我一直在躲避這個世界,我需要重新出發(fā)。然后......最有趣的事情發(fā)生了。"
"Inside "分兩幕展開,有一個簡短的 "中場休息",期間伯納姆用刮刀慢慢擦拭他的攝像機鏡頭——這是這部特別節(jié)目對其自身艱苦創(chuàng)作的許多元指。地板上散落著一團團電線,伯納姆編輯我們剛剛觀看的鏡頭的鏡頭——他穿上服裝和設置紙板背景的蒙太奇,他重新錄制自己唱歌的場景,因為他在錯誤的時刻呼吸,以及他盯著鏡子中自己的倒影拍攝的關于電影進展的獨白。這些幕后花絮給這部作品披上了一層真實的外衣,但伯納姆很快就告訴我們,我們不一定要相信它們。在特別節(jié)目中,大約半小時后,他唱了一首關于無償實習生和剝削性勞動的爵士歌曲(這是關于晚期資本主義下生活的幾首短小、不正常的曲子之一),然后拍攝了一段 "反應視頻Reaction Video",顯示他對自己的表現(xiàn)表示贊揚。然后,他又拍攝了一段對這段反應視頻的反應視頻,如此反復,直到他深陷其中,他的反應不再是真實的。
Inside的后半段愈加悲傷和奇怪——伯納姆的頭發(fā)和胡須越來越長,他看起來越來越像在海上受困。在拍攝過程中的某個時候,他30歲了,他看著時鐘滴答到午夜,然后穿著內(nèi)褲表演了一首關于生存恐慌的流行歌曲來慶祝。他為完成特別節(jié)目的工作而發(fā)愁,對著攝像機說:"這意味著我必須不再工作,這意味著我必須過我的生活。" 有一次,他開始哭,并打翻了他的照明設備。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一直在嘲弄他。在他最好的節(jié)目之一 "歡迎來到互聯(lián)網(wǎng) "中,他戴著圓形的夸張的眼鏡,在天文館的投影前表演。"他唱道:"我能不能讓你對所有的事情都感興趣?”
在疫情早期,推特上有很多關于莎士比亞在瘟疫期間寫了《李爾王》這一事實的討論;隔離會不會給我們所有人時間來完成我們自己的杰作?話又說回來,在這樣一個恐懼的、壓倒性的時期保持理智,而不對自己抱有很大期望,難道還不夠難嗎?"Inside"是關于迷失和孤獨的感覺,但它也是一個記錄,記錄了在疫情的一年里,把極端的、令人振奮的努力用于制造一些東西。伯納姆為每個鏡頭構(gòu)建了場景,使用了因孤立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性照明技術:用頭燈手電筒照亮的迪斯科球,用手機屏幕作為跟蹤點,白墻巧妙地變成了綠色屏幕。但我最喜歡的一幕是接近尾聲時比較安靜的一幕,在這一幕中,伯納姆在只有燭光照亮的楊樹投影前表演了一首原聲歌曲(這是對TikTok的 "田園生活cottagecore"美學的致敬,是另一個視覺笑話)。他吐出了一串術語——"'拼車卡拉OK'、Steve Aoki、Logan Paul/射擊場的禮品店、商場的大規(guī)模槍擊事件"——這些術語在一起沒有意義,"又來了,那種有趣的感覺,"他唱道。在特別節(jié)目的最后,他短暫地找到了走出房間、走向陽光的方法——但事實證明,這種自由也是一種詭計。當我們從長年的孤獨中走出來時,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在與折磨伯納姆的同樣的內(nèi)部沖突進行談判。
像他在最后一首歌中唱的那樣 "再也不出門 "更可怕,還是放棄我們被媒體化的自己,過一種更加暴露的生活更可怕?
太致郁了,我認為這個不是comedy,就是包含了黑色幽默元素的影像藝術品,以一種實驗紀錄片的形式呈現(xiàn),還略帶點行為藝術的意思。Bo真的是天才藝術家。解構(gòu)自我、燃燒生命或許不是最高級的藝術主題,但起碼顯示了藝術家的真誠。而且,拋開超級棒的音樂,其內(nèi)容包含了時下主流的對web2.0的批判思考,讓它具有了大眾性,不會過于私人化、情緒化。但是,這種把自己剖開、攤開在觀眾面前的表達對自我損耗巨大,不宜多用。此外,觀眾如果觀看重復的個體敘事,不僅會審美疲勞,也會感染抑郁情緒(在標簽里寫stand up comedy真的是詐騙)。我在整個觀看過程中充滿了擔憂,好怕Bo會拍著拍著傷害自己,甚至真的在40歲前自殺。
Good comedy makes you happy but great comedy like this makes you feel everything. Dude's like a relatable white Jesus.
顯然不是單口喜劇特輯,而是一部實驗電影(我認真的)。作為喜劇,這可能是喜劇史上最讓人不安的九十分鐘。房間被高大的主人公塞滿,顯得格外狹小,所剩無幾的空間又被膨大的孤獨與焦慮填滿。他解剖個人,進而分析社會,再退回個人,將自己的不堪與丑陋放到臺前,就像是將自己的內(nèi)臟攤開,然后疼痛、崩潰、哭泣。用喜劇治愈世界?不,喜劇什么也治不了。因為這一切已經(jīng)不再好笑了。
感受很復雜,當作comedy看的話差點兒意思但好像沒辦法更有意思,當作藝術作品看內(nèi)容上沒什么新東西,持續(xù)瓦解包括自身的一切來建構(gòu)舞臺主體性是巨大的自耗?!斑^度幻想主體性,把私人性焦慮提升成莊嚴的哲學問題,容易導致女店員式的形而上學”。bo是天才,但這是一條窮途末路。
Not worth 5 stars as a comedy special but after 5 years at a time like this, a brilliantly fabricated work of art #Andy Kaufman on the moon; Bo Burnham in his room
音樂、燈光也太好了。前段反類型,后段致郁,就不再是喜劇了。
存在主義危機,Apathy‘s a tragedy and boredom is a crime.
Thank you sexy Jesus for this work of art.
臨近結(jié)尾bo舉起相機竟忽然給我一絲赫爾佐格般摧枯拉朽的原始力量 無論如何 無論如何 希望你永遠快樂 w/ Leon // 20210602 兩天反復看了很多遍 all I ever wanted wa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all of the time
live play、reaction video、white woman Instagram這三段夠我笑倆月了,整部特輯就是制造快樂48分16秒的夢幻actualization,更多自省和元表演,他的焦慮吶喊因觀眾的缺席更顯虛無。最后一幕太考夫曼了,希望Bo能從創(chuàng)意、技巧和風格如此純熟的自己身上找到宣泄的可能。
冷漠是悲劇,無聊是犯罪,而隔離的本身就是一場自我內(nèi)耗。 # Just call me up and tell me a joke.
don't watch it under mental health crisis.
燈光魔術師、流行文化觀察員、新晉pornstar、自我批評家Bo Burnham。居家耶穌的造型十分性感,上一場疑似告別演出的勁歌熱舞后回到小黑屋,這一場就真的在宅內(nèi)上演一個人持續(xù)內(nèi)耗、解構(gòu)一切的精神現(xiàn)象學。寫實呈現(xiàn)的崩潰哭喪教人堪憂,但步出房間象征他掙脫自我思想囚籠。有毒兒童節(jié)目、模擬隔離游戲、無窮自我剖析影像最高。
我覺得只有四顆星。但是考慮到創(chuàng)作者的玻璃心,用愛發(fā)點多給一顆。
好致郁…一度不忍看下去
我覺得已經(jīng)不能屬于“脫口秀”的范疇了,各式各樣的影像形式,更像在搞一個實驗的art project,小哥自己在家做燈光布景拍攝剪輯原創(chuàng)音樂,真的太有才太會玩兒了
我的愛人回來了,他帶著抑郁癥又回來了
花樣繁多,有趣但是不好笑。帥哥很有才華,但是才華不在喜劇上(
Reaction、White Women’s Instagram和Turning 30真的把我笑壞。Bo Burnham真的有觀察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用了七八個月的時間在籌劃這個video,拍的過程又歷時一年多,自己一個人錄制、寫歌、表演、剪輯,是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呀!如果是我的話,不到半星期就放棄了。所以天才真的也是得靠堅持和努力才能發(fā)光的。超一個方向一直努力,才能積累到實實在在的技能,而不是一直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不知不覺就把歲月蹉跎了(譬如我)。
Bo是一個很有才華的generalist,他什么都做得不錯,但在這些領域都沒有做到頂尖。為這種有新意的呈現(xiàn)形式加一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