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是三里屯》:老外也草根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
老外聚焦中國的電影不少,如雷貫耳的有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七十年代讓·雅南還拍過一部《解放軍在巴黎》,老外拍老外在中國的電影也不算少,八十年代斯皮爾伯格的《太陽帝國》是影響較大的之一,近年則有德國人佛羅瑞·加倫伯格執(zhí)導(dǎo)的《拉貝日記》(華誼兄弟投資),相比之下,老外拍老外在當(dāng)代中國的電影非常罕見,2010年曾有過一部叫《老外》的影片,然后就數(shù)剛在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的《這是三里屯》。
《這是三里屯》由冰島導(dǎo)演羅伯特·道格拉斯執(zhí)導(dǎo),影片并沒有將鏡頭對準人五人六的西方貴族,而是以英國草根蓋瑞的北京遭遇為主線,用獨特的視角一展鮮為人知的老外“北漂”一隅。男主人公蓋瑞空降北京的目的至少有二,一來在這個“雞大屁”飛奔的國家多多撈金,二來試圖追回離他而去的中國前妻,以及他那中西合璧的混血兒子。然而中國遠不像蓋瑞想象的那么好混,初涉三里屯的他處處碰壁,所幸得到了另一位自詡中國通的澳洲老外阿福指點迷津。
影片全程在三里屯拍攝,但導(dǎo)演無心流連三里屯燈紅酒綠或是光鮮亮麗的那面,影片開篇由蓋瑞自述來龍去脈,背景選取的卻是所謂“北京精神”的巨幅廣告牌,蓋瑞精準地落位在“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的“包容”字樣之下,而在他的另一側(cè),則是收廢品的零落排開,這一畫面的用意可想而知。事實上影片雖將主戰(zhàn)場設(shè)定在北京三里屯,但鏡像中從頭到尾皆無絲毫向北京示好的意圖,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中國角色也有揶揄之嫌。比如那個賤嗖嗖向蓋瑞投懷送抱的女學(xué)生,神經(jīng)質(zhì)一面就不說了,媚外和功利之心赤裸得一塌涂地,這樣的人物說好聽的是頗具喜感,說難聽點就是一純種二貨。蓋瑞那位高大上的前妻王琳貌似端莊,裝裱得像個受過教育的賢妻良母,時不時還搬出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教訓(xùn)蓋瑞,其實這個人物背后的潛臺詞更加可怕——說白了她是蓋瑞女學(xué)生的另一個高樹牌坊的版本,如若不是,當(dāng)初在英國又何以嫁給一無是處的蓋瑞?海龜之后,又怎會重蹈與老外分手的覆轍?
但不能因此說這是一部不懷好意的電影,因為導(dǎo)演的敘事中并沒有厚此薄彼的意圖,而且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想褒揚過任何人,包括蓋瑞在內(nèi)的一眾“北漂”老外,統(tǒng)統(tǒng)淪為導(dǎo)演用以自嘲的對象。首先蓋瑞非但不是歐洲高富帥,相反正是西方矮矬窮的草根典范,作為男人他不務(wù)正業(yè),毫無家庭責(zé)任感可言,作為朋友他過河拆遷,一旦發(fā)達連當(dāng)初幫過他的阿福都不認,作為生意人他智商低幼,所以剛剛發(fā)跡又很快被騙得一窮二白。阿福作為蓋瑞初道北京的“貴人”,以中國通師傅自詡,卻是個精于算計的小混混,騙吃騙喝不說,連買個電動自行車都要坑蓋瑞一筆,她在三里屯混跡多年,其實也不過是個二流子。還有那位將蓋瑞騙的底褲賠光的老外“名流”,篇幅雖然不多,卻代表了“北漂”老外的另一個典型,誰說老外個個都講契約精神,騙子老外也大有人在。
其實老外在中國和中國人在國外差不多,各種成色的存在都有,為圖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尤其在北京這樣魚龍混雜物欲橫流的城池,三六九等的老外充斥其間,五顏六色的人生甚囂塵上,而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北京?!哆@是三里屯》令我想起了另一部句式一模一樣的電影《這是英格蘭》,三里屯晃蕩的各色老外一如英倫上世紀八十年代街頭的“光頭仔”,成為三里屯街頭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反過來三里屯又成為老外異國他鄉(xiāng)人生百態(tài)的鮮活鏡面,在咖啡和啤酒之外,還照見了各種卑微的存在。
2 ) 屌絲老外的“北漂”歷險記
電影《這是三里屯》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熟悉而又陌生的北京生態(tài)畫卷,說是熟悉,是因為取景地就是國人皆知潮人常聚的三里屯,說是陌生,是因為影片由外籍團隊創(chuàng)作拍攝完成,雖然大多是所謂“中國通”,但在他們眼里的中國,所呈現(xiàn)出來的獨特風(fēng)情,還是會讓國內(nèi)觀眾們感到驚喜和驚訝,如一部國際友人的“友邦驚詫論”一般有趣。
本片的受眾可謂一箭多雕,對于不了解中國的國際友人而言,《這是三里屯》可視為一部趣味橫生的中國生活指南,對于在中國生活的外籍人士而言,這部影片則是一部真實表達他們對中國印象觀感的故事,而對于中國人而言,換一副眼鏡看自己,也未嘗不是一件更清醒、更客觀的方式。
本片主創(chuàng)大多是在中國生活過相當(dāng)長時間的“老外”,當(dāng)然,每個人都會有剛剛踏入中國大門的“小外”時期,充滿新鮮感的陌生、困惑和驚奇,都是無可回避的“親密”接觸。但在這種驚詫的相遇中,又有他們接觸中國、融入中國之后的親切感,這種感情較之“北漂”,除了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之外,并沒有太大的分別。
很明顯,導(dǎo)演羅伯特·道格拉斯將本片做了另外的設(shè)定,那就是仿若《三傻大鬧寶萊塢》一樣的《老外屌絲打拼三里屯》,如此判定,非常確切,若以商業(yè)考慮,影片名稱更改一下,可能會獲得更多的票房收入,畢竟本片的片名僅僅是鎖定了“三里屯”這一故事發(fā)生地,但所呈現(xiàn)的,卻不僅僅是三里屯所獨有的生活狀態(tài),而且忽略掉了大全景的太古里、三里屯soho以及眾多知名酒吧之后,影片中的三里屯,所帶來的親和感,是那些并沒有深入到三里屯腹地的外圍人士所能了解的。
故事開篇,就看到男主角蓋瑞站在三里屯某陋巷,左邊是閑聊打牌的廢品收購人員和成堆的廢品,右邊則是墻上碩大的北京精神“八字真言”,這無疑是打破了三里屯光鮮亮麗的外殼,所捕獲的最有生命力的一幅原生態(tài)畫面,在這種螻蟻式草根生存與高端虛無的口號之間,同樣反襯出主人公闖中國的復(fù)雜心態(tài),并預(yù)示了他所面對的中國,是一個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復(fù)合體。
說《這是三里屯》是偽紀錄片式故事并不確切,雖然影片風(fēng)格比較類似,無論大量的手持式攝影,還有角色在片中的“采訪式”獨白,戰(zhàn)臺烽更愿意將本片歸結(jié)為非常傳統(tǒng)的一出中國式戲曲,相信影片的創(chuàng)作者,也會對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有所了解,角色登臺之后,一般是唱或說自己的身份和經(jīng)歷給臺下的觀眾聽,這與他們接下來迅速融入到劇情之中,也毫不違和,當(dāng)然,在劇情發(fā)展的過程中,很多內(nèi)心的獨白,也會比較赤裸裸的唱出來。我們知道,戲曲中的角色,不單是唱給舞臺上的其他角色,也是需要唱給觀眾,讓他們加深對故事橋段和人物內(nèi)心的了解。
戰(zhàn)臺烽這么舉例,想必大家也能感受到《這是三里屯》的故事講述方式,沒錯,像極了中國舞臺戲曲,片中人物不僅沉浸于自己的角色中故事,而且也會是不是以一個受訪者的身份,面對鏡頭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無論是情感獨白,還是劇情描述,同戲曲一般,這種同一時空的角色轉(zhuǎn)換蒙太奇,對觀影的戰(zhàn)臺烽而言,也確實毫無違和之感。
最后再說一下《這是三里屯》故事中的人物,男主角蓋瑞曾與中國女人王琳有過失敗的婚姻,對方攜子回國,男主角處境窘迫,卻因親情原因,遠赴中國,邊打工邊尋子尋妻,其實劇情還是有很多勵志的內(nèi)容,無論他去推銷生發(fā)水,還是到西餐廳充“門面”,以及到語言培訓(xùn)中心任外教,他用外籍人士難得的吃苦耐勞和臟亂差不講究的心態(tài)和意志,迎接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盡管其中有見利忘義的小人心態(tài),也有人窮志短的困惑時期,但總的而言,這還是一次比較真的人格刻畫。
影片中最有笑點的人物,莫過于死命貼男主角的胖丑女學(xué)生,各自沒皮沒臉和死皮賴臉,但當(dāng)我們笑過之后,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身邊也在不斷上演這種荒誕的真實故事,頓覺臉面盡失,無顏投地,再回想一下,其實也罷,人家導(dǎo)演、主演都不要自己的臉了,我們還要它干嘛?索性陪著《這是三里屯》恣意放肆的狂歡一次吧。
3 ) 繁華一角的草根生態(tài)
(文/小義大道)
看《這是三里屯》,讓我想起一些類型差不離的影片,比如曾經(jīng)的《北京人在紐約》、比如前年的《紐約客@上海》。當(dāng)然,在故事情節(jié)和影片本質(zhì)上雖是千差萬別,但同是外鄉(xiāng)人在異國的那些事兒。而相比之下,只是《這是三里屯》更具生活化、更真實且更現(xiàn)實的反應(yīng)出了一類老外群體在北京的狀態(tài)。
作為影片的發(fā)生地北京,它承載了不同民族國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以在此追逐實現(xiàn)夢想的愿望。尤其是在三里屯這個經(jīng)濟、文化、時尚、潮流的標志性位置,是世界各地的人聚焦到北京來尋夢的最理想最常見之地,雖然選擇了這樣一個繁華之地,但影片的畫面中并沒有出現(xiàn)太古里等建筑,沒有那些時尚大牌、精品專賣店的身影,而是將鏡頭安扎在三里屯那一片的各個小角落,或是六層小板樓、或是廢品收購站、或是小賣部、或是小地攤,總之都是不那么高大上,一切盡顯破舊、平庸、樸實,給予我們的就是一個時尚之地、滿是屌絲氣息的矛盾化感覺。
影片開始,就是一位初來乍到的英國老外蓋瑞站在三里屯某條小巷子里的鏡頭,身后是陳舊的老北京板樓,旁邊是打牌嘮嗑的北京老人,非常悠閑平靜的背景,特別草根化生活的氛圍。但從蓋瑞的立場來看,一點都不瀟灑自如,對這里充滿了希望同時也充滿了陌生與無助。我們所看到的畫面,完全就是以一種外來人的陌生視覺切入的,而這種陌生視角勢必會帶來對于北京這座城市的想象性誤解與文化碰撞。所以,當(dāng)蓋瑞推銷不出去生發(fā)水、找不到工作、追不回前妻芳心的時候,都與蓋瑞對于中國文化的個人想象而造成的文化誤解和碰撞有關(guān)。
在這個文化的碰撞過程中,影片也加入了一些中國特色的電影情節(jié),在這個淘金圣地小人物尋求機遇、渴望發(fā)展、希望成功的情節(jié),而這一個情節(jié)線索也是一直貫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終,進而將影片中愛情線貫連起來。也因為中外文化的差異,在這一次的交融中所產(chǎn)生出來的那些獨特的幽默情節(jié)和荒誕時刻,格外具有看點。特別是從老外的視野來看,幾乎所有的碰撞情節(jié)都在搞笑的形態(tài)下進行著。
大多數(shù)人都在關(guān)注在外旅居或者定居的華人生活,但很少有人關(guān)注到在華外國人這一個群體的生活,尤其還是如此小眾的人物在北京的草根化生活。在華外國人的生活,亦如在外華人的生活,大部分也都是在一個幾乎封閉的圈子里。因為受到語言不通的困擾,因為對這座城市的陌生,所以蓋瑞在尋求投資的路上處處碰壁。好在他一籌莫展之際,福來克給他介紹了份教英文的差事糊口,但同時也被這個在北京混了幾年的澳洲人忽悠過不少次。即便這樣新來的蓋瑞總是離不開福來克。雖有相輔相助的美德,也同顯了人性的丑態(tài)。
《這是三里屯》簡單的說,也可以看成是蓋瑞的北京奮斗史。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也是一部極具正能量的影片。蓋瑞做過推銷、當(dāng)過外教、充當(dāng)過“門面”,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小人物的坎坷路,真實得讓人感動。我們從那些情節(jié)和鏡頭中,看到了最真實的三里屯,看到了被三里屯的繁華所掩蓋的老外的草根生活狀態(tài),極致真實、無比搞笑、荒唐絕頂。
其實,很多時候,影片中通過老外散發(fā)出來的那種異鄉(xiāng)感、漂泊感,還有那種追逐夢想路上被折騰得“頭破血流”的現(xiàn)實感,跟我們這種雖是中國人同在北京漂的人來講,還是有著許多情感共鳴的,這也是我喜歡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喜歡的另一原因在于影片的風(fēng)格:全片沒有一絲小資裝逼文藝范兒;更沒有時尚華麗的浪漫和狗血式的都市愛情;情節(jié)發(fā)展以偽記錄的形式進行著,手持攝影極度真實生活化;主要人物既有臺詞又有獨白,輕松而幽默;節(jié)奏明快、臺詞隨性,京片兒中字風(fēng)味獨特。總的來講,此片故事雖然一般,但很有趣味性,兩位有點二且有些屌的北漂老外在中西文化差異的碰撞上,制造了大量的喜劇包袱和喜劇效果,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2逼朋友阿福有點意思,整片一股濃濃的卡拉OK風(fēng),還是廣場上支攤兒那種
多倫多電影節(jié)。。。。。。5D、一只24-70佳能頭走到底,演員爛劇本爛,還安排了一場摸前妻胸部的戲,真尼瑪。。。
挺有意思的~窮老外的中國夢
屌絲老外北漂生活
傻逼故事 二逼演員 狗血劇情 跟三里屯沾不上半點關(guān)系
上海都是老蓋 北京都是阿福
冰島導(dǎo)演的半紀實作品,可惜編劇和拍攝都比較幼稚
非常值得一看的新鮮視角,老外除了高大上也有窮矮挫,各種自嘲的同時也讓國人顏面無存,各種包裝的綠茶婊為個外國籍死命往人屁股上貼...
比較好玩~
傻逼老外在中國,坑蒙拐騙樣樣精。這片兒還挺逗的。
部分臺詞蠻有趣 整體不像成片
拍攝方式和tailor park boys一模一樣,能看出來老外挺了解北京。片尾彩蛋加一星!
這個劇組根本不了解中國 不了解北京 連漢語都沒說利落呢 知道了一些皮毛就敢自稱北京通 除了在三里屯取了一些景 完全與片名不沾邊 劇情是一個外國草根或者是外國北漂在北京的混日子史 同時諷刺了那些傍老外的蠢貨 劇情完全就是體現(xiàn)一個混字 原來愛萬有如此多的頭銜和經(jīng)歷
很搞笑!?。?/p>
把這片認真看完了, 挺傻逼一故事, 但很有趣, 二且屌的槽感, 主要人物是一個二逼北漂老外和他的好基友, 這幫老外真心比我們這些外地逼更local啊, 跪! 偽紀錄形式, 生活化, 臺詞應(yīng)該有即興成分, 京片兒中字風(fēng)味獨特 (略有瑕疵, 比如穆里尼奧的名字翻譯錯了).
一直覺得那些中國通就是大混子啊,這片就是自嘲這幫老外的,順便黑黑中國的敬酒,面子,外教,外國廚子,追外國人的婊和奸商什么的,這里的中國人看著都變扭,就愛萬夠勁,阿福挺帶感挺北京,尤其片尾的彩蛋挺贊。
還以為是紀錄片,但你這拍得也太次了吧。
挺新鮮
中外缺逼二逼傻逼對對碰,批判現(xiàn)實主義力作哇咔咔
本片最真實的或許就是鏡頭下的北京,就像是隨便一個人帶著攝影機拍下北京的面貌后連后期處理都沒有就拿給別人看;同時本片最不真實的是鏡頭下的人物和故事,雖然演員們大都一張很生活化的面孔,但掩蓋不了劇情的假,吐槽無力、經(jīng)不起推敲和計較,可正是這種所謂的“蠢”卻把我逗樂到不行,哈哈哈哈……